宽窄
本来计划3号一大早去看滚滚的,没想到2号晚上就开始下雨了,更要命的居然还下了一晚上!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听着窗外噼噼啪啪的雨打窗棂声,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感觉梦都是香甜的!早上居然早早就醒了,看着窗外翠绿的树叶,听着呼呼的风声,我挺想在屋里待一天的,雨后更适合看看书聊聊天呢!可是小伙伴舍不得啊,坚持要去宽窄巷子!
那就宽窄走起,途中还遇到了外观呆萌的熊猫邮局,有明信片情结的Y同学基本每到一个旅游地就给朋友或自己寄一张明信片,写上衷心的祝福和美好祝愿,哪怕远在他乡,也不忘家里的亲友!这份情怀,是我不能及的!
看着那蛮好玩的小纪念品和呼之欲出的胖乎乎的熊猫明信片,忍不住给在外读书的外甥、外甥女各寄了一张熊猫明信片,写上大姨我对孩子们的期待与希冀!明信片投进邮筒一刹那,感觉好奇特,好像亲自送给了孩子们!你们一定都要茁壮成长,将来为自己和国家努力奋进哦!
熊猫邮局出来继续往前走,没多大会儿就到了宽窄巷子,虽然都是小吃街,但宽窄和锦里风格截然不同,锦里更接近市井,而宽窄,由清末民初的四合院落组成,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组成,逛起来比较绕,比锦里更富有文艺气息,吸引了各地有小资情结的文艺或伪文艺青年在此流连忘返!
路边有不少雕塑和墙上涂鸦的有机结合的比较有特色的画,吸引了不少游客排队合影留念,看那么多人,我们只好瞄两眼继续往前走。拐进了几家比较有特色的四合院走走,感受那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景致,听着师傅敲敲打打制作银器的声音,感觉好像进入了慢生活,手工代替机器的轰鸣,每件工艺品都经师傅仔细雕琢,有着自己的属性,少了机器模具时代的标准化,顿时感觉每件都有自己鲜活的血液,是一件件独立的艺术品;看着头顶方方正正的天空,越过一个个月亮拱门,感觉自己也成了大家闺秀,悠然自得的穿梭于厅堂之间,静静的欣赏着眼前的翠绿的芭蕉和细碎的竹叶,心也不自觉的静下来;走着走着被一蜀锦店吸引,不是被店里精致的围巾和漂亮复古的衣服、包包,却惊艳于墙上一个蓝衣少年手拿一朵火红的牡丹(或者是大丽花吧),少年脸上两坨高原红,更增添其朴拙气质;还有一幅是该少年背着一支大大的花,好像要去送给喜欢的姑娘,低着头,害羞的往前走。看得我们三个姑娘争先恐后的要与少年合影,羞羞羞!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4号大早上随团去都江堰,车上导游风趣的讲解,不时引来满车的笑声,不知不觉就到了目的地,收拾完毕跟着导游三步并作两步往前赶,走马观花的把主要景点走一遭,看着江中滚滚的水流,不仅感叹古人的智慧,敬佩李冰父子天下为怀的宏大胸襟,才打造出如此宏大又利在千秋万代的水利工程!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提到,“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鉴于节假日人流高峰,导游反其道而行之,带着我们先到玉垒山,一览都江堰全貌,然后由山顶往下走,边走边讲解,言辞中饱含对李冰父子的崇敬与感恩,不时的表达着李冰父子对巴蜀老百姓带来的绵绵不绝的福祉!
一路上人潮涌动,熙熙攘攘的,导游还特别的敬业,每到一个景点都伸长了脖子声嘶力竭的讲解景点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还不忘点名,生怕丢掉一个团友,年度最佳导游啊!
中午在西街匆匆吃了一顿团餐,没想到的是,居然上了十几个菜,还发了月饼,虽然小,但让团友过了个难忘的中秋,意义非同寻常啊!
下午大巴直奔青城山,到山下就被入山的道路惊艳了,干净的小道两边树木郁郁葱葱的,不仅暗叹:青城天下幽!一众团友跟着导游大踏步直奔山顶上清宫,半道等索道时居然还下雨了,在雨中等了一个多小时才排上,乘索道几分钟到山顶,下索道后已经五点多了,又下雨,所以继续上行的人已经很少了,我们本来也想直接下山,可是既然来了,就上去看看吧,冒雨继续前行,淅淅沥沥的小雨,淋到身上还蛮舒服!说说笑笑间就到了青城山顶的上清宫,说来也奇怪,到上清宫雨就停了,大门两边的墙上各写了一个大大的字“道”、“德”,看到这两个字后,内心莫名的震了一下,难道这就是对修行之人的警示?,修道,离不开德行,道和德相辅相成!影壁墙上有苍劲有力的四个字“大道无为”,也许这就是道家的内核与力量之所在!
晚上九点多才到市区,匆匆忙忙的一天终于结束了,最深的印象就是走走走,拍照的时间都没有,一路跟着导游各种走,有种风景没看透的疏离感!这也是我不爱跟团的原因,但跟团游也少了很多麻烦,各有优缺吧,看各人取舍了。
滚滚滚,终于来啦!
由于4号都青之旅耗尽了体力,5号大家都睡到自然醒,起来还是感觉腰酸腿疼的,墨迹到八点才出发去熊猫繁育基地。
到了景点验过电子票就进入景区,也许是已经过了一个小高峰,我们来时人还不是太多,刚进入小熊猫一号活动场地,就看到前面的人仰头在看着什么,还不时发出欢呼声,赶紧往前走,走近一看,树上居然有个褐色的娃娃挂着,旁边还有个形似干脆面君趴在树杈上休息,一动不动的,我很肯定的告诉小伙伴这是挂的布娃娃,后面的一个姑娘说是干脆面君。再往前走,终于看到动的干脆面君了,在树上飞来飞去的,好不利索,在树上玩够了,就慢慢的倒栽葱顺着树干爬下来,一气呵成!走到场馆出口看到解说展板说这小可爱名叫:小.熊.猫(Red Panda),好吧,get到一新的知识点!
然后就是1号别墅、2号别墅,看着路上没什么人,可是走着走着发现,哪里人多,哪里就是熊猫的家!我们来得不是时候,熊猫大都进屋里睡觉了,跟着人流来到一直大熊猫窝边,只见ta在门口懒洋洋的坐着,慢条斯理的剥竹笋,没想到小家伙还挺聪明,把竹笋外面老的部分都给剥掉,只吃嫩的笋尖。两只前爪很老练的一片一片的剥着,剥掉的部分随手就扔地上,剥到最后剩下最嫩的部分,才慢悠悠的放嘴里嚼起来,围观的人群不断爆发阵阵赞叹声,一个个拿着手机或相机拍拍拍。还有的在树上趴着睡觉呢,要么在树杈上挂着,要么坐在树杈上,头耷拉着,一动不动的;要么是背对着围观的人群,就那么一动不动的端坐着;好像在思考熊生?喵生?看得人群骚动起来,有的人不住的叫着“赶紧醒来啊!”可人家就是稳如泰山,无奈,只能继续前行。
很快就到了太阳产房,也许是太阳产房熊猫比较多吧,游人更愿意在这多待一会儿,结果就聚集了很多的人,根本就看不到熊猫好伐,只好跟着队伍慢慢向熊猫靠近,走啊走,终于看到了,可是可是,居然一个个都瘫睡着,要么四仰八叉的躺着,要么趴在横躺着的树桩上,头朝下挂着,要么干脆把butts留给心急如焚的观众,这不是耍人呢嘛?估计熊猫也很无奈,我就想好好睡一觉,怎么了?这些两脚兽可真不消停,烦死本宝宝了!Y同学和兰姑娘都说要待到下午再来看一遍,看看这些宝宝醒没醒。随着拥挤的人群慢慢走着,走到产房出口处居然看到了婴儿熊猫,两只老老实实的在白色的被单子上趴着,另外一只不安分的在旁边爬来爬去,不一会儿,穿着蓝色大褂的保育员就出来把那只远离队伍的小家伙给抱到被单子上,放同伴旁边,可是一会儿ta又离开了同伴,太不安分了!
走着走着就到了月亮产房。相较于太阳产房,月亮产房活动场的树木更密集,同时也比较低矮,很适合熊猫宝宝们在上面睡觉。运动场里的宽广木架就像一张大床,也是熊猫宝宝们喜爱的睡觉场地,在上面任意翻滚也不用担心会掉下去。
终于看到活跃点的肉团子了!在这里看到的第一只居然在嘘嘘,也不嫌害臊!更不害臊的还有姑娘在兴奋的拿着手机给录下来了,要广而告之吗?让猫脸何在啊?再往前走,木头做的床上并排趴着三只幼崽,头也超同一个方向歪着,哪里都是一样的,根本看不出谁是谁,就是三胞胎啊!也许是小,根本不会动吧,只是保育员把宝宝给带出来晒晒太阳?隔壁活动场地的熊猫趴在木桩上一动不动的,貌似在闭目养神,任圈外的有人吵吵嚷嚷的,也不为所动,就那么静静地趴着!再往前走,看到一只熊猫在吃竹笋,没想到吃着吃着就躺下了,躺下后接着吃,吃东西也累啊,猫生不易啊!
我发现一个现象,熊猫坐着的时候,头好像都伸不直,好像没脖子似的,就那么耷拉着,这是为什么?
接下来去熊猫厨房转了一圈,对熊猫的生活习性也有了大概的了解:
圈养大熊猫一天的生活中,大概有一半的时间用来吃东西,另一半的时间基本上就在睡梦中度过,起来活动的时间很少,造成它们如此作息的原因可不是因为它们懒。大熊猫的主食是竹子,而竹子的营养成分较低、热量少,还不容易被消化吸收,加上大熊猫消化系统的吸收能力比较差,最多只能从摄入的食物中吸收17%~20%的营养。因此,它们只能靠大量进食和减少运动来储存能量,保证生命所需。所以说,大熊猫是为了储存生命所需的能量而必须刻意减少了活动,说大熊猫懒真的是误会它们了,它们也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这样“懒”。
杜甫草堂
从熊猫基地出来中午一点多了,没想到出来才发现,我们来得还是挺早的,这才是参观高峰期,大门前都堵车了。折腾到下午四点才到杜甫草堂,买票时问几点关门,买票的说五点半,还能玩一会儿。
跟熊猫基地的熙熙攘攘相比,杜甫草堂显得特别的安静,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虽说是以后翻建的,但还是可以感受到当时茅屋的简陋而不俗样子。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有240余首,这些不朽的诗篇赋予杜甫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草堂罩上了一层别样的光辉。
纪念馆里展示了杜甫不同时期的雕像,共同的特征就是,饱含风霜,忧国忧民的面容,跟他写作风格很吻合!其中有一处雕像旁站着陆游,两人之间的对比很明显,陆游显得那么慈祥安宁,很雍容华贵的样子,跟我印象中那个“错错错”的愁肠百结的形象差距太大了吧!边走边想,没想到陆游居然是这副样貌!
走着走着,居然看到了石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仿佛又回到了前俯后仰背诗的学生时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成都之行,到此该画上圆满的句号了!
可是心中万般不舍!
匆匆忙忙的行程,跟蓉城慢生活简直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没来得及喝盖碗茶,还没来得及细品钟爱的西蜀文化,又要匆匆离开,让我怎地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