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我记事起,外婆腿脚就不太方便。所以这么多年来,她也换了无数条拐杖。
都是外公自己去山上找的小树枝细心做成的。
那时候表弟调皮,总喜欢拿着外婆的拐杖到处玩,能完好还回来还好,坏了总能得到外公一顿批评。
其实调皮的人,不止是表弟,还有我。因为那些拐杖,都太精致了。
外公很瘦话也很少,喜欢默默做事。外婆则是个“话痨”,活泼得超越了她那年龄本该有的荒凉。
其实我也不知道那个年龄段该有的性格是什么样子的,只知道我如今的活泼与开朗,肯定与外婆逃不开关系。
外婆因腿脚不方便无法下地干农活,于是这些年来,种玉米,种红薯,收稻谷等等,如果我们几个小孩子不在家,外公都是一个人完成的,也不找别人帮忙。倔强到不行。
有时候忙完地里的活回到家还得自己煮饭菜,也从不见他有过丝毫的怨言。
外婆真的只负责貌美如花了。
记忆中外婆做过最多的,就是给我们四个编渔网。每到涨水季,我们都能得到一张颜色不一样的渔网,然后由外公负责装上棍条,我们的捞鱼工具也就这样浩浩荡荡地问世了。
像是每到过年都有新衣服一样,我们的渔网也是年年换新。
三个男生加上我一个女生,气势磅礴地组成了一个捞鱼小分队。
每到夏天的晚上,外公都会带着我们几个一起去田野边或是小溪边捕青蛙。
那种工具,我们喜欢称之为“三叉”,是见青蛙就叉,和鲁迅先生在小说里面写到的“刺猹”是一样的。
收获满满的回到家后,就由外婆给我们煮粥。那时候我们还不叫“田鸡粥”。
每当外公要带我去田里摸螺时,外婆就会很生气。外婆一生气,摸螺小分队里就没有我的名额了。
用外婆的话来说,女孩子就应该安安静静的,不能太野。
于是我总会被安排去做一份安安静静的工作:剥玉米粒。
02.
我和我哥都很喜欢吃外公煮的菜,尤其是炒鸭肉,锅里除了姜和油盐,什么也不放,但还是好吃到不行。
那是只有外公才能做出的美味,我怎么学,也学不来。
外婆也不甘示弱。她的“拿手菜”便是玉米粥,红薯粥,南瓜粥。小时候哪懂什么粗粮有益于身心健康这些大道理啊,每次看到颜色鲜艳的粥我们都苦声连连。
然后外公就会以身作则,舀起满满的一大盘,端到圆木桌前坐下。
那时候我们吃饭用的不是瓷碗,而是盘子,根据年龄而分大小盘。
长大后吃多了学校饭堂里的饭菜,才发现那才是真的美味佳肴。
这几天回家闲来之余做了些小蛋糕,拿去给外公外婆品尝后就和他们一起坐在家门前聊聊家常。
是和小时候坐在木屋的干栏前聊天的相似场景。
外婆仔细看了我的头发,问了一句:你学校里的伙食是不是不太好,怎么头发变得这么黄了?
我心虚的回答:其实我的头发是染了才黄的。心虚是因为那一代的思想里,染发是一种叛逆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还好我染的色系不算明显,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看得出来。
随后一旁的外公也向我抛来一个疑问:你头发这么长不浪费洗发水吗?
“不浪费不浪费,因为我从来都不洗头发的”,伴随而来的,是我无法忍住的大笑。
记忆中外公去地里摘芝麻叶带我去河边洗头的场景一幕幕的袭来,让人不禁又湿了眼眶。
童年里的我,得益于外公独特的秘方,总是是留着一头又长又黑的头发,直到初二上学期才被我妈勒令剪短,换成了那一年最流行的“学生头”。
03.
我从来没有见过外公急眼的模样,也没听过他对外婆大声说话。
许是和他性格有关,也许是共同生活多年得来的相互理解。
我不知道把“爱情”这一个遥远又陌生的词用在他们身上是否合适,因为在他们结婚生子的那个年代,爱情少得可怜。
但日久生情是不可否认的,且这种情愫也高于亲情。
他们那个年代的物件,出了问题都是要修,而不像我们,一坏就换。感情也是一样。
从前车马慢,书信也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如今,互联网的飞速迭代让我们感受到时代进步的同时,也见证了爱情的“快餐化”现状。换男/女朋友的速度简直比换衣服还快。
爱情也多少都变了味。
很久之前看到一位网友在长沙街头拍到了很温暖的一幕:一位长期在街上乞讨的老爷爷在给老奶奶过生日。
这组照片在很短时间内转发量高得惊人,我也默默保存了所有图片。我想,大概这就是“与子携手,白头偕老”吧!
关于爱情,我从小到大接受到的教育便是:既要有陪对方吃苦的勇气,也要有一起享福的能力。
所以,我真的太羡慕那些能白头偕老的爱情了。
比起那些大街上热吻的情侣,我更羡慕的,还是深巷里一起牵手前进的老人。
很多时候我都喜欢到学校外面去跑步,因为那里有太多成双成对散步的老人了。不像学校田径场上腻歪的校园情侣,那是一种真的朴实,也是真情。
那是一种看久了也不会觉得酸的感觉。是越发让人相信爱情的感觉。
“少年相遇,青年牵手,中年同心,老年相伴”,这是大部分人对爱情的向往,而这样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却如童话般可遇而不可求。
可是,我仍在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爱情的存在,也相信有一天我也能拥有一份让如今自己想来都羡慕的爱情。或早或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