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朱自清的《背影》,还读了汪曾祺的一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文中回忆了他与父亲的相处,以及他与孩子们的相处,父子多年成兄弟,愿意降低姿态与儿子成兄弟的父亲,本就难得。自由、不拘束,即使是教育都不是命令式的控制,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吧!更好玩的是,他们家里都“没大没小”,都很随意。他的儿子女儿都喊他“老头子”,就连孙女都这么喊他。
他的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很少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是“孩子头”。
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读着读着,想起了我的父亲,一个地道的农民,但却是人世间最好的父亲。父亲乐观,旧年月里日子苦,父亲却时常哼着歌。记得小时候,我天天跟着他学,会唱好多红歌。大了,他吹笛子我唱歌,慢慢地我也拿起笛子信口乱吹。
父亲是个特别随和的人,从小到大,从来没骂过我跟弟弟,他不是严父,从不发火;他不需要发怒来示威。他脾气好,待人谦和,是个特别温暖的人。他乐观,又幽默,是我学习的楷模!哪怕在困苦的岁月里,他豁达的性格丝毫没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艰难。
汪曾祺说,“父亲的爱,没有母亲那么琐碎具体,那么细致温柔,但是就像一座山在那里默默指引,让人心定意沉。”我的父亲便是那种永远不会把自己意志强加在孩子们身上的父亲。他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教给我们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随意的生活哲学。随意,不拘束自己,然后方可得始终吧。
我的孩子们特别特别喜欢姥爷。记得娃小时候,我经常问他们最喜欢的人是谁,答案肯定是妈妈;第二最喜欢的人,一直都是姥爷。多少年了,即使现在已经成了大孩子,这答案从没有变过。足见父亲有多招孩子们的喜欢。一放假,最想做的事,就是回去找姥爷玩儿,其实父亲还真没什么好玩的给孩子们,可是他们在一起跑跑跳跳,都是欢天喜地的,孩子们的心灵是最纯粹的,他们觉得跟姥爷在一起舒服,所以才特别喜欢。
借着父亲节,向我的父亲致敬!是他,给了我生命,陪伴我成长,从来不吼不叫,一切由孩子们放飞自我。我时常记起他伟岸的后背和有力的双臂,那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所在。祝愿父亲笑口常开,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