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十大忠臣之于谦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人。祖籍考城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



于谦幼年聪慧好学,志向高远。七岁时,有和尚见他预言道:此人是将来挽救时局的宰相。八岁时,他着红衣,骑马玩耍。邻居戏称:“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应声而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对联工整,不仅体现他的才华,还显露出他的非凡气质。十五岁时考取了秀才。他十分仰慕文天祥的英雄气节,书房里常年悬挂文天祥的画像。19岁时写《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此明志,激励自己,寄托自己的雄心壮志。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二十四岁于谦考取进士,从此踏上仕途。


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之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被派巡按山西。由于于谦廉明奉公,平反冤狱,严惩贪官,在当地享有盛誉。

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特提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他当任后,常着便服到各州县乡里,访问疾苦,体察民情,若有需要改革的情况,便立刻上书朝廷。当时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都很重视于谦,所以他的意见多被采纳。

于谦在山西、河南做了十九年的巡抚,办了很多好事。例如:豁免农民欠租,减轻商贩税率,设置各州县的“平准仓”“惠民药局”,调节粮价,赈救灾民,广修道路,植树凿井,发展交通,便利行旅等。他又理念缮筑黄河堤岸,兴修水利。于谦勤政爱民,始终如一,年年奔波于太行山区合黄河南北。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到他的行踪,如“三晋冲寒到,中州冒暑回。山川原不改,节侯自相催。”,写他巡访时不避寒暑;“碗子城边路,年年几度过。山川认行色,花鸟熟鸣珂”,写他年年路过太行山;“月落日未出,东方隐又明,云连怀庆郡,雾绕泽州城”,写他巡视各州县,晓行夜宿,不辞辛苦。百姓称赞他为“于龙图”,还为他建立了于谦生祠。


“内阁三杨“去世后,宦官王振专政,擅权纳贿,百官争相献金求媚。而于谦每次进京,都是“空囊以入”。有人劝他至少带点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之类的。于谦举起双袖笑道:“唯有两袖清风。”并写诗《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后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结果被王振暗地指使其党羽李锡给他加上对皇帝不满的罪名而关进监狱,并判处死刑。后因山西、河南两省官民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亲率20万精士兵与蒙古瓦剌部落作战,兵败被俘,20万大军全军覆没,史称“土木堡之战”。此时 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议立景帝。明代宗即位,于谦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瓦刺首领也先见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这就是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朝廷因功加封于谦为“少保”,总督军务,世称“于少保”。


与瓦剌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位,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以“谋逆”的罪名被处以极刑。他的家人被发配边疆。于谦被抄家时,家里除了皇帝赐予的宝剑等物外,别无余物。

明宪宗时,于谦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