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但无论怎么样,都要乐观积极面对

《资治通鉴》 第十一卷 汉纪三

【原文】

十二月,项王至垓下,兵少,食尽,与汉战不胜,入壁;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则夜起,饮帐中,悲歌慷慨,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乘其骏马名骓,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才百馀人。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译文】

十二月,项羽到了垓下,兵少粮尽,与汉军交战未能取胜,便退入营垒固守。这时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将项羽的军营重重包围了起来。项羽在晚上听到汉军四面都唱起楚歌,就大惊道:“汉军已经全部得到楚国的土地了吗?是什么原因楚人这么多呀!”便连夜起身,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泪下数行,侍从人员见状也都纷纷哭泣,全不忍心抬头观看。项羽于是骑上他的名叫骓的骏马,部下的壮士骑马相随的有八百多人,当夜即突围往南奔驰。天大亮时,汉军才发觉,便命令骑将灌婴率五千名骑士追赶。项羽渡过淮河,相随的骑兵能跟得上他的才一百多人。到达阴陵后,项羽一行人迷了路,就向一个农夫问路,农夫骗他说“往左”。但是项羽等往左走,却陷进了大沼泽地中。汉军因此便追上了他们。

【材料解析】

刘邦遇到困难时,他不会装叉,更不会扰乱自己的情绪,反而自降身份虚心向周围的人寻求帮助。身边人看到领导如此谦卑,很多都脑洞大开给他出谋划策,而且刘邦还能及时听进去并加以实践。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喜欢好为人师的,喜欢给别人提意见,这个时候如果领导听取了自己的意见,没有把自己的话当放屁,那么这本身就是一种尊重,以后可能会更加卖力提出方案。

上回我们讲到,原本刘邦被项羽围困,不知道如何是好时,后来经过张良的指导,韩信、彭越等诸侯便屁颠屁颠过来帮忙。这个时候项羽因为粮草问题,又陷入了被动局面。粮草不足,士兵打仗都没有力气,所以只好困守在垓下。项羽遇到困难,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只能干瞪眼。而刘邦每到绝境,不是有人出谋划策,就是先装怂熬过去再说,刘邦从来不会被尿憋死。比如荥阳之战,刘邦人困马乏,他先假装向项羽投降,然后让纪信顶替自己,他明白无论多大的困难,只有自己活着才有希望。

刘邦无论多么绝望,从来不会自暴自弃,更不会伤感落泪,他总会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问题,因为他知道人只有活着,才有翻身的可能。可项羽却相反,面对绝境,他不是想办法如何对付,而是痛苦流泪。他没有足够的脑子想出方案为自己脱困,而有脑子的人要么被他杀掉,要么被他赶跑,他空有一身本领,结果自己把自己的路慢慢给堵死。

困境中,领导者的心态是最重要的,如果自己都奔溃了,那下面的人怎么办,哪怕还有力量解决问题,但是组织人心都奔溃了,那就根本没有了翻盘的可能。结果项羽听到四面楚地的歌声,却情不自禁喝酒流泪。这种优柔寡断,多愁善感的人是非常不适合当领导的。因为在组织里面,领导是信仰、是方向,下属看到领导这样,他们只会更加崩溃。

垓下被包围,项羽当时还有好几万人,他没有开军事会议,思考怎么突围,而是脑袋一拍,便决定带百来个随从跟着,想这样突出重围,这属于赌徒的心态,因为一旦被发现,哪怕你武力超强,对方用人海战术都可以累死你。手中有几万人,说不定还能顶一顶,这样或许还能被动化为主动,可项羽却主动脱离大部队,这本身就是自投罗网。

最近几年国内经济状况非常不好,房价暴跌,投资暴雷,企业裁员,公司倒闭等等层出不穷。

现在各个阶层都不好过,有的人可能扛不住压力,很多选择跳楼,自杀等等。其实这种人是最蠢、心理抗压能力也是最弱的。时代的力量不以个人意志而转移,人要做的不是跟天斗,而是先顺其自然,无论遇到多大的压力,多大的困难,活着才是硬道理,不要被悲观情绪所干扰。我们都知道,革命战争年代,除了战场上死人外,几乎很少听到有人因活不下去而自杀的,反观新时代,天下太平,没有战争和饥饿,现代人的心理反而非常脆弱,动不动说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婆孩子,遇到点困难个个都要死不活的。

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后,韩信、彭越等人就果断过来帮忙,然后一起围剿项羽。这点说明刘邦识大体,不纠结于眼前的得失,先把大项目搞下来再说。还有一点就是,想要做大事业,靠自己是完全行不通的,除非自己一辈子只想做一个小职员,开一个小作坊。赚大钱,做大事业,一定是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帮忙。哪怕自己聪明绝顶,能力超强,也有自己办不到的地方,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缺点和性格盲区,这些盲区和能力短板不是靠努力就可以弥补的。人一定要认清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只有认清自己,把不擅长的事情外包给别人做,自己只做最核心的东西,这样才能一起做强做大。

刘邦用大家的智慧和能力,最后他的成就反而比任何一个打工者都高,反观项羽、韩信、张良等人,论单项能力,都比他强,但是论领导、资源整合能力,他们都是手下败将或下属。刘邦最擅长用别人的才华办自己的事情,可人都有独立思想,人家凭什么听你使唤,这个时候就要学会做人,比如做人不能任性,吝啬等等,舍弃一些东西,别人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后,他们才会心甘情愿跟着你。

一个老板,一个领导,如果想要这个,又想要那个,到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从刘邦这里,我们学到了舍得两个字。从项羽那里,学到了任性两个字。

四面楚歌这条策略,是韩信想出来的,他这个人不擅长打硬战,但是擅长打心理战。知道楚军在外南征北伐,多多少少都有思乡之情。韩信就在楚军周围唱起楚歌,勾起楚军士兵的思乡之情。情绪被人调动了,一个人的意志就很容易被摧毁。楚军粮少,兵疲,本来没有什么战斗力,全靠项羽这个主将硬撑着,结果情绪被韩信调动,那更没有心情抵抗了。

项羽作为主将,是一个组织的灵魂代表,所有人的精神可以摧毁,唯独他不能被摧毁,所有对未来没有希望,唯独领导者不能没有希望。结果项羽听到歌声,却不断流泪,解酒悲歌。这说明项羽是一个特别感性的人,很容易被外在的东西所干扰,一旦情绪被干扰,就很容易失去理智,最后做出很多错误的决定。

比如项羽听到歌声,应该更加激励士兵冲破难关,打回去。他却自己带头哭起来,甚至在士兵还有好几万的时候。他没有开军事会议,就一个人草率离开军营,仅带几百人跟着。一个人有几万名士兵保护,敌人还不敢硬来。他却主动离开,等于老虎主动把自己的牙齿和爪牙全扣下来,这是极其不明智的行为。

所以说,每逢重大决策前,一定要保持清晰的头脑,不能被别人调动情绪,就盲目做什么事情。现代很多人,为什么被人骗,被人忽悠买这个,买那个?就是因为被极具冲击力的视频,演讲等等洗脑,调动的情绪,然后盲目投钱。

最后等情绪稳定了,才发现自己买的东西根本用不上,投的钱都打了水漂。前两天一个女性朋友跟我说,有一次她在商店买东西,本来她觉得那件衣服不好看,不打算买。结果老板娘各种夸赞,各种吹捧,她顿时飘飘然,然后情不自禁花大几百把东西买回来,最后放家里吃灰。这就是因为她被别人的言语调动了情绪,完全失去了理智,并做出不合理的事情。

总结启示:从刘邦项羽之争到现实困境的5条核心行动指南:

1、 对个人心态:“活着优先”是所有破局的起点 

无论面对事业挫折(如失业、投资亏损)还是生活压力,都要像刘邦一样认清“活着=保留翻盘资本”的本质。不要把暂时的困境等同于“绝境”,人一定要学会拒绝被悲观情绪裹挟,更不要采取极端行为——就像革命年代“苦却不放弃”的信念,当下的太平环境中,只有扛住压力、保住基本生存,就总有等待时机、解决问题的可能。

2、对情绪管理:“不被调动”才能避免非理性决策 

项羽因“四面楚歌”的情绪干扰草率突围,现代人因商家吹捧、洗脑演讲盲目消费或投资,本质都是“情绪战胜理性”。项羽的悲剧警示我们:遇到重大选择(如花钱、换工作、投资)时,要先暂停“冲动反应”,给自己冷静时间,问清“这是我真正需要的吗?”“最坏结果能承受吗?”,避免被外界情绪带偏,导致事后追悔。

3、对能力认知:“承认短板”比“逞强蛮干”更重要  

刘邦明知自己打不过项羽、谋不过张良,却能坦然将这些事交给专业人才;项羽迷信个人武力,什么都自己说了算,却因忽视了短板、结果赶走谋士堵住了前路。这提醒我们:个人总有能力盲区(如不懂理财、不擅长沟通),不要硬撑“全能”人设,而是主动承认不足——把不擅长的事“外包”给他人(如找理财顾问、请专业人士帮忙),自己聚焦核心优势,才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4、对人际关系:“懂得让利”是凝聚力量的关键

刘邦靠“舍弃部分利益”拉拢韩信、彭越,让人才心甘情愿追随;项羽因为吝啬封赏、维护权威最后反而失去人心。这点启示我们:无论是职场合作还是创业组队,“只想要、不愿给”的心态是走不远的。想要他人帮忙(如同事支持、朋友协助),就需学会“换位思考”——满足对方的合理需求(如职场中的认可、合作中的利益分配),用“舍得”换“人心”,才能形成“互相成就”的局面。

5、对领导力(含职场管理、团队协作):“稳住阵脚”是领导者的核心责任

刘邦在绝境中不崩溃、主动求谏,成为团队的“精神支柱”;项羽在困境中先落泪、自怨自艾,导致团队涣散。这说明:无论作为公司领导还是小团队负责人,困境中“自己不能先慌”——领导者的心态直接影响团队信心,只有先稳住自己、主动寻找出路、尊重下属建议,才能让团队看到希望,凝聚起翻盘的力量,避免“人心散了、再难成事”的结局。

总之,刘邦与项羽的成败,从来不是 “运气差异”,而是 “思维与选择的差异”:刘邦懂 “生存优先”,会 “控制情绪”,能 “认短借力”,肯 “让利聚人”,善 “稳住团队”;而项羽则困于 “情绪冲动”,执于 “个人逞强”,吝于 “利益分享”,慌于 “困境崩溃”。

当下的我们,或许不会面临 “生死之战”,但会遇到失业、亏损、压力等 “人生小困境”。记住这 5 条启示:先保住心态与生命,再控制情绪不冲动,接着认短借力补短板,然后让利聚人找支持,最后稳住阵脚带团队(或自己)破局。像刘邦一样 “不跟困境硬拼,而是跟困境周旋”,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