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记住,世上没有绝路只有活路,情绪不稳定活路就是绝路

《资治通鉴》 第十卷 汉纪二

【原文】

汉王出荥阳,至成皋,入关,收兵欲复东。辕生说汉王曰:“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汉常困。愿君王出武关,项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勿战,令荥阳、成皋间且得休息,使韩信等得安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息,复与之战,破之必矣!”汉王从其计,出军宛、叶间。与黥布行收兵。羽闻汉王在宛,果引兵南;汉王坚壁不与战。

【译文】

汉王出了荥阳,到达成皋,进入函谷关,收集兵马,准备再次东进。辕生劝汉王说:“汉军与楚军已在荥阳相持好几年了,汉军常常陷入困境。现在希望您能从武关出兵,项羽见状必定会领兵南下。而您则修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战,使荥阳、成皋一线的汉军得到休整;同时派韩信等人去安抚黄河以北赵地的军民,联合燕、齐两国,然后您再奔赴荥阳。如此一来,楚军需要多处设防,兵力即会分散,汉军却得到了休整,这样重与楚军交锋,打垮他便是必定无疑的了!”

汉王采纳了辕生的计策,出兵到宛、叶一带,并与黥布一路上收集兵马。项羽听说汉王在宛,果然领兵南下,汉王却只是坚守营垒,不与楚军接战。

【材料解析】

公元前204年,项羽重兵围困荥阳(河南郑州),刘邦处于弹尽粮绝,兵力悬殊的绝境,后来他通过让纪信假扮自己诈降,趁乱突围,仅率领少部分人逃脱。刘邦突围后,先经成皋(河南荥阳西北)向西撤退,再经过函谷关,最终返回关中(陕西中部)。

关中是刘邦的后方根据地,物产丰富而且易守难攻。他在此补充粮草兵力后,本能地想再出函谷关与项羽再决一死战。这是人之常情,毕竟自己被人打败,总不能蜗居在家里生闷气。如今,回家筹集了点资本再想跟别人干一架,说不定还有机会救助困守在荥阳里面的兄弟。

刘邦当时的心情跟我们一样,一旦被人欺负,就要想办法挽回面子,重新欺负回去,只有这样自己的情绪压力才得以释放,否则就会自我内耗,就会坐立不安。

这种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就解决困难的单线思维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解决问题是以发泄情绪为前提,至于这样解决会不会有效果,有没有危险,自己并不关心。可人在用情绪做事的时候,人的智商就会下降,以至于很多时候,做出很多错误决定,情绪虽然释放了,但问题反而变得更加比原来还要糟糕。

原生家庭一般般的孩子,他们大多有这样的性格特征。他们在职场上,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比如,当遇到被人欺负时,不会理智反击对方,而是情绪立马上来,胆子大点的小伙伴,还可以与对方大吵大闹,而胆子小的人,他们只会选择默不作声,然后自己回去生闷气,结果一连好几天都无法恢复情绪。大吵大闹容易把人际关系搞得很僵;回去生闷气,时间长了会非常痛苦甚至可能有心理疾病。

而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不是单线思维点对点作战,而是采用多线思维即跳出问题本身,以旁观者视角看待问题和自己,然后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刘邦作为汉军集团领袖,他的优点是整合资源,然后带领一帮兄弟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奋斗,他是战略大方向的掌舵者。但对于具体的问题,刘邦是不擅长解决的,所以他只会以最原始的方式,比如现在被人欺负了,那我情绪上来,就要想办法打回去,重新跟项羽干一架。

这个时候,作为谋士辕生,听到领导刘邦凭直觉给出的解决方案:”收兵欲东出“。他没有直接反驳对方这个方法不对,而是从敌我双方的优劣势进行分析。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辕生是非常有素质的,他不以诋毁或反驳别人来抬高自己。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给别人意见时,为了显示自己有水平,通常情况下,他们上来第一件事就是否定别人的观点,然后再给出自认为牛逼的意见。说实话,帮助别人初心是好的,但是以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为前提的做法显得非常愚蠢。因为没有人喜欢被人否定,每个人都有自尊心。结果他们最后是吃力不讨好,不仅没有帮助到别人,还激起了对方的反感情绪。

辕生先从汉军的劣势分析:“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汉常困。愿君王出武关,项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勿战。”翻译成人话,就是说我们汉军和楚军在荥阳对峙很久,汉军常常陷入困境。说明我们汉军实力是不及楚军的,这个时候再回去跟楚军硬拼即用自己的劣势与别人的优势对峙,等于白白送死。与其送死,不如扬长避短,避实击虚,就是说发挥自身的优势来牵制敌人,而不是被敌人牵制。不从函谷关出来,前往荥阳打击敌人,而是绕道从另外一条关口--武关出发,一路南下前往南阳。南阳是项羽的侧翼,一旦南阳受到威胁,他的后方可能面临不稳,所以项羽必然也会跟着去。

后来,项羽听说项羽南下后,他果真分兵前往南阳攻击刘邦。项羽分散了兵力,刘邦则从侧面解除了荥阳被项羽围困的危机,使得他们能够得以喘气。辕生这样的目的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方式分散项羽的兵力,让其无法集中攻打一处地方,使得对方的优势变成劣势。

辕生为什么可以断定项羽一定会南下追击而不是集中火力直接把荥阳攻下呢?因为他对项羽的优劣势摸得一清二楚,尤其是对项羽的人性弱点摸透,所以他才给刘邦出一个专门为项羽量身定制的方案。

项羽为人刚愎自用,情绪不稳定甚至可以说政治决策上是极其短视的。他的目标是刘邦是惹他不高兴的敌人,不是建立新王朝。听说刘邦前往南阳,他便不假思索地带着部队前往,殊不知他的兵力优势逐渐被别人给分散。他不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打击敌人,而是随心所欲,只要自己情绪压力得以释放,其他都好说。

接着,辕生为了进一步消化项羽的兵力,他还建议刘邦联合韩信、英布从各方围剿项羽。项羽除了自己的队伍,没有其他盟约,这个时候他就会四处设防,很难专心对付西边的荥阳,南边的刘邦,北边的韩信。兵力分散,就会被动挨打,而不是给别人造成压力。

刘邦听完辕生分析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就按照对方的意见执行。刘邦最大的优点,就是听劝。他知道在谋略方面不如谋士,所以与其死要面子,不如立马改过自新,让别人的智慧来弥补自身思维的盲区。这种知错能改,并且迅速调整自己心态的性格,为他招揽了许多人才,也让他避免踩很多大坑。

项羽在这点上,还差点火候。只要项羽决定的事情,惹毛了他,不管是谁的意见,他都听不进去。最后的结果是,很多优秀人才比如韩生,范增都远离他而去,自己队伍越打越小。

在荥阳的时候,刘邦被项羽逼上绝路,但是他心态非常稳,懂得先保存实力,再谋发展。出荥阳回到关中,自己的命差点丢在荥阳,刘邦没有悲观胆怯,而是依然有胆量回去继续跟项羽对抗,这既是勇气也是魄力。当听完辕生帮自己分析各自的优劣势后,刘邦的情绪又能迅速稳定下来,没有固执己见继续执行自己的决策,而是听从老先生的意见,转头一路向南出发,通过围魏救赵的方式解除荥阳危机。

这种拿得起,又放得下的性格,为刘邦一次次从绝路中找到出路,从出路中找到活路。相反项羽,他拿得起放不下,他的情绪可以轻松被人拿捏,只要有人稍微给他玩点心眼,他就立马上钩。然后不顾一切后果往前冲,最后就是所有的优势变成了劣势,活路被自己走成了绝路。

所以说,有的时候,绝路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稳定情绪内核。好的心态,然后懂得理智分析,懂得静下心来研究自身的优劣和对手的优劣,才能走出困境,把绝路走成活路。如果不懂得控制情绪,不懂得拿捏自己,那么就算你有再多优势也会变成劣势,再多活路也会走成绝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