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的三观和思维方式,大概在25岁左右成型,35岁稳定。
之后就是不断的在其基础上缝缝补补。
如果在35岁,还没有经过刻意的思维训练,那这辈子基本上就不太可能学会独立思考了。
当然大多数人到了35岁后也就开始逐渐认命了,不折腾了。
过个普通的日子倒也不太需要独立思考。
2
可以看部电影《立春》,还有那句台词: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就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
折磨一个普通人最好的方式是赐予他遥不可及的梦想。
3
财富会给一个人带来非常足的底气,但不是说现阶段暂时还没钱的人就一定没有底气
只要有足够的能力和对自己的信心,就算暂时没钱也照样淡定从容
因为只要拥有赚钱的实力,拥有财富只是时间问题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获得赚大钱的能力比赚眼前的小钱更重要
4
路径依赖的人基本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体习惯。
避免路径依赖的唯一方法,就是始终让自己保持多条路径可以选择,同步探索,定期调整。
5
父母有能力,生前就给子女各自安排好是不是就没问题呢?
当然不是,因为不知道有没有意外。
每次看《教父》就会感慨教父一家人的命运走向。
老教父以为自己安排得明明白白:凶悍的长子继承自己事业;聪明能干的三子上大学从军走白道;无能的二子在家里混饭吃;忠心耿耿的养子担任家族军师;钟爱的女儿嫁人不插手家族事务保证安全。
他哪知道女儿嫁的女婿会出卖自己家,导致长子被杀,三子被迫流亡又被迫即位,更加想不到那个窝囊废二子居然还想杀弟弟,那个疯女儿还有脸求弟弟放过杀了自己大哥的家暴老公,还要求弟弟放过要刺杀弟弟一家的二哥。。。
6
吃苦耐劳说的是一个人的缺点,可不是什么优点。
说你吃苦耐劳,四舍五入等于是说你已经走投无路了吧。
7
8
世界在分裂,道理在争执,见多了这一切,难道不是变得更加虚无吗?
是的,但这也是看见更多的世界、明白更全面的道理的一部分。如果在这基础上能够体验更丰富的人生,摆脱非黑即白的单向思维,让自己变得更有韧性,更有自主性,不再人云亦云,这就是走出虚无的路径。
9
之前看过一个认知心理学话题,我觉得很有启发。
说社会比较喜欢把智商和情商分开讨论,这种分开讨论让很多人觉得这是割裂的两个概念。
后来又发明出来财商、逆商等等更多新词,导致很多人觉得这些概念是互不相干的。
其实所有这些商都是一回事,都对应着一个共同的底层逻辑,即:
【面对某个问题的时候,你能否根据自己的知识,想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并执行这个方案】。
比如你会解数学题是因为你熟练掌握了很多数学知识,并经过大量练习。
你情商高是因为你掌握了很多社交知识,并经过大量练习。
你财商高是因为你掌握了很多金融和经济知识,并经过大量练习。
所以这些“商”是KPI了你在这些方面知识的积累,以及你实操的熟练程度,而并不是说你出厂的时候天生就缺乏这个配置。
只要积累知识和正确的方法,勤于实践练习,哪个商都可以被练得很高。
10
曾经有人坚持和我说跑跳动作都不能做,伤膝盖,跳绳属于自残。
我问那么什么运动可以?
对方表示游泳瑜伽。
于是我叫她去搜一下瑜伽瘫痪,游泳伤肩。
既然是林黛玉体质,跳个绳都伤膝盖,那就别运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