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天分享《写作影响生命》这个主题的时候,有朋友说:“看到一些很触动的情景或者金句,内心会触动一下,也会思考自己在这方面的情况,看过之后呢又忘记了,记住的只有一种感觉。”
其实,我自己也是这样。
就像我听书听过的许多书一样,最近听得书,当我再听的时候。
我才惊讶的发现,这本书是我好几年前听过的。
有的时候,哪怕只是间隔两周去听一本书。
书里面的观点还是让我耳目一新,啧啧称奇的感觉。
当我们看到一个内容有感触,如果我们把感触只是停在那里,那我们的收获只是当时看的时候的那个当下。
那个当下固然会强化我们自己的某一个思维认知,但是它不一定会变成我们未来的东西,也不一定会对未来产生行动产生多深的思维的影响。
可能到了一个月、三个月,我们再再次听到不同的人讲着句话,我们还是觉得很有感触。
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的收获到这一点。
所以看到一个观点,如果我们的思维没有任何的驻足,能够留下的只是一个感觉,能够影响我们的是观点,而不是感觉。
我就开始思考,怎样让自己的思维停留的更久一些呢?
第一、建立理解力池子
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决定我们能够看到的世界有多大。
理解力池子足够大,我们也不会动不动就被震撼,炸裂三观这样的情况。
我读了七八本《脑科学原理》的书籍,现在再看一些心理学的文章、自己心里面就有一个框架,可以用已有的知识去学习理解新的知识,学习的也特别快。
所以我们读的越多,我们大脑里边儿本身的神经元链接越多,我们读书和理解书的速度就会越快。
最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看到的观点知识有所安放,而不是无序的放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第二、结合自己的经历
如果可以一定要结合自己不愉快的经历。
比如你听到有人说:“收费不等于得到,一个人的参与感与收获感往往是成正比的。”
就可以思考到,过去参加了多少收费的课程,花了多少钱,结果参加只是停留于形式,浪费了时间浪费了钱。
我们虽然是现代人,但是我们的大脑还是原始人的大脑,我们负责记忆的海马体会对对我们的生存产生威胁的记忆,很容易记住。
比如说被热水壶烫过一次,以后我们就知道不能碰,
比如听到邻居家的狗咬人了,以后路过邻居家都绕着路走。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关注新闻关注八卦坏事我们往往很容易记住,我们今天做了99件好事,1件坏事,我们最能记住的一定是那一件坏事。
所以自己的感悟和过去记忆特别深刻的经历结合一起记忆,能够让感悟更深刻,更能够让记忆更深刻。
我现在读书一定要放慢速度,因为不仅为了当下有收获,更希望在未来有所得。
————————————————
我是文杰,湖南人目前在上海,最开心的一件事是大学办上百场活动,带领上百人成长。喜欢听歌、听书、电影动漫、撸猫、跑步和旅行。
目前是一名写作成长践行者、6年金融经验,左手写作右手财富
写作的使命是:“用写作影响生命”。首先影响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生命的结果影响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