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教学以“学”定“教”、以“教”促“学”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原则。
一、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首先就要分析学生的学情,依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制定学习方式、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其次,要依据学习内容来制定学习方式、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形式。
1. 生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主要采用大数据以及教师个人和教师群体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轨迹等方面进行学习四要素和学习方法、策略的运用情况分析。
(1)学生个人学情分析:提供学生个人学情分析,为学生提供学习情况反馈,便于帮助学生做学习四要素及学习方法与策略分析,明确学习的得失情况与学习四要素及学习方法与策略之间的关系,并作为指导学生进行调整、矫正的依据。
(2)教学单元组学情分析:主要针对单元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策略以及单元组活动能力、意识情况进行分析,对单元组成员之间的互检互查、互帮互助、互教互学、分工合作、讨论交流等进行分析,作为对单元组活动的指导、调整依据。
(3)班级学科学情分析:对班级某一学科学生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学生学习参与程度、积极性以及各学段学生的比例、离均差,都可以作为教师对班级教学设计、活动组织的调整依据。
(4)年级学科学情分析:从年级整体上分析学生学科学习的总体情况,一方面作为调整年级学科的教学设计、活动组织的依据;另一方面作为班级学科教学设计、活动组织的横向参考的调整依据。
(5)班级综合学情分析:对班级所有学科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确诊班级学生学习特点,为制定、调整适合的教学设计、活动组织提供依据。
(6)年级综合学情分析:对年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体分析,作为调整、制定班级教学设计、活动组织的依据。
2.教学内容分析
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制定教学方式。
(1)概念性内容:宜采用探究、讲解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活动组织形式。
(2)动作技能型内容:宜采用示范、讲解、演练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活动组织形式。
(3)思维方式型内容:一般依据教学内容属于形象思维材料或者是逻辑思维材料进行相应思维方式的教学设计、活动组织。对于低年级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以满足学习需求,则应尽量采用抽象思维形象化的方式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设计、活动组织。
(4)迁移性内容:在教学设计、活动组织中应尽量利用知识、技能、思维方式、情感意志的迁移效应、最近发展区效应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跳一跳,摘苹果”,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策略意识。
(5)情感性内容:情感意志属于学习的动力源泉,宜采用生活性、体验性、竞赛性、挑战性、趣味性的教学设计、活动组织形式。
(6)学习方法、策略型内容:也可以说是学习的技能技巧,宜采用示范、讲解、迁移性强化巩固相结合的形式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布置迁移性学习任务。
(7)探究实践型内容:对于概念、规律、定理、法则等高度总结、高度凝练的知识性较强的内容,宜采用实验探究、实践运用的形式设计、组织教学活动。
(8)调查研究型内容:属于社会生活实践型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宜采用进入生活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方式进行设计、组织教学活动,一般采用主题活动课的形式组织活动。
(9)创造性内容:对开放性、创造性的内容进行教学活动组织,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环境给予足够的时间、空间、自主权,鼓励、创造、营造思维碰撞、发散的环境、条件,以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活动。
二、以“教”促“学”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核心的活动。“1+1”教学重视对学生“学”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学”的方法、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渗透学法指导,就是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就是探索学生“学”的方法、规律的艺术。这样做,才是从学生的内因出发,“教”创造外部条件促使学生“学”的内因转化。韩愈《师说》“师者,之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强调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职责及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其实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的“导”的方法与策略方面。
1. 诱导
在学生学习之初,教师需要遵循循循善诱、导人向善的教学原则。多采用游戏等富有趣味性的、易于引起学生好奇心的、好玩的活动,诱导其在“玩中学、学中玩”。通过示范、扶着走、模仿、游戏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与策略。
2. 引导
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放手,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学习。此时期,教师的教学重点转入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策略——传道。
3.辅导
在学生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策略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适时的监控,辅导、解决学生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困惑——解惑,给予学生及时的学习信息反馈,帮助其及时地进行调整、矫正。
4.指导
指,指引;导,导向。指导,指引学习发展的方向,指点学习方法、策略,指点迷津、解惑。通过前三个阶段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一些基础性的学习方法、策略的学习、练习、运用、掌握,学生已基本上具备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的条件,对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因材施教的时机成熟。
(1)传道:道,道理,方法、策略、规律。对学生的传道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授事物运行发展之理——规律,也可以理解为深层次的知识。二是传授探索、研究、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策略。
(2)授业:业,事业,职业,技能。依据学生的能力层次、发展倾向,为其指明学习、发展、研究方向,教授其相应的知识、技能。
(3)解惑:惑,困惑,疑惑,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惑、疑惑、问题。孔子在《论语》中对解惑的方法、策略作了精辟的论述,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解惑指导方法与策略。
(4)启智:帮助学生开启智慧。宋明理学之“心学”一派开创者陆九渊曰:“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可见,疑惑、疑问、问题对学习的重要性,是开启学生智慧的不二法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鼓励、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意识,以此启其心智。
不管是教师的“诱导、引导、辅导、指导、督导”,抑或是“传道、授业、解惑、启智”,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都是教师“教”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作用。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呈交替进行、螺旋上升的发展变化趋势。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进行具体运用,促进学生“学”的能力的提高,确保“学”的质量、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