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决途径: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1.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1)学生需要学什么,关乎教学内容的选择。
(2)学生怎样学才好?关乎教学环节的设计。
2.教师的主要“教的活动”就是提一个问题。
优秀教师的成功课例无不向我们展示:教学环节,其实就是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学的活动”。
课堂教学大概如此分配:
一堂语文教学,以2-3个为宜(每个环节15-20分钟);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生进行较充分的“学的活动”(即每个环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的活动”)
要设计2-3个能够使学生充分展开学习的教学环节。换言之,语文教学设计不是设计教师做什么,而是设计学生做什么,怎么做,设计“学的活动”。
比如宁鸿彬老师执教的“皇帝的新装”,教学内容:
第一步:用被语文界称为“著名的提问”来启动:“读课文之后,请给这篇童话加一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第二步:探究故事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这篇童话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围绕这哪个字开展的?
第三步:请学生说说,文中的各个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进行活动的。
教师的工作就是把自己的感受凝聚成教学的核心环节,组织学生有效地学习,由学生来阅读,谈他们的理解,谈他们的感受,相互交流,相互丰富,相互补充,来完成整个课堂的学习。
比如郑桂华老师执教的《安塞腰鼓》
由于此类文章学生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因此不好讲。这让我想起来四年级上册第一篇课文《观潮》
第一步:直接进入教学有点困难,先观看视频,视频看完后,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二步: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美。“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能不能独立地把她们圈出来?”(第一个核心)
第三步:朗读、交流自己感受深的语句,相互之间补充、丰富、触发。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相互学习、指导学生把发言的要点,关键词记录下来。
第四步:能不能把我们的思考推进一步?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些句子?他们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第二个核心)这个对于学生来说,有点难,于是进行了小组交流,让学生意识到“语句是传递精神的”。
总之,不要担心这样上的课,看上去好像效果不好,不够热闹,答不出我们预想的那么完美的答案,但是我们一定要坚信,这种方式备课备的好,孩子学起来是没有问题的,更是收获还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