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六月底收到通知书,七月初来到学校,九月初参加入学典礼,马上要迎来第二学年的寒假。眨眼的功夫,半数已过,有过抑郁不平,也有过欢呼雀跃,有过自我怀疑与迷茫,也有过庆幸与坚持,哦,还有过想退学。
总的来说,于我而言研究生念起来有点痛苦,但也受益良多。今天在校门口看到很长的车队,还有校门口摩肩擦踵的少男少女,就想写点什么来纪念一下。
我的生活
在生活上,研究生与本科生没有很大的差别。宿舍住宿条件还是老样子,只不过少了大衣柜和暖气,但好歹有了空调和热水器。但相对于空调,我更喜欢暖气,可以烘袜子,还可以省电费。最令人吃惊的是还查寝,评文明寝室,个人并不喜欢。
宿舍还是四个人,四个人可能来自不同的专业,相同的专业,各种组合都可以吧?我们是按姓氏排的。那天我还在想,分宿舍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和个人偏好来分吖。比如说喜欢安静的,喜欢早睡的,喜欢早起的,喜欢运动的,喜欢出去玩的,喜欢宅在宿舍的,不同民族的等等,我们可以在入学前就填好这些信息,在入学分宿舍的时候根据相似度匹配不可以嘛?我们生活在大数据时代啊,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这些科技呢?
我早睡早起的习惯硬生生被逼回了晚睡晚起,你可能会说我自制力不强,但每个人回宿舍时间不一样,真的很难不被吵醒,索性就晚一点睡。喜欢整整洁洁的宿舍,但只有你自己在搞卫生的时候,我是有点受不了,所以渐渐打扫也没那么频繁了。虽然如此,但舍友都是性格挺好的人,从开学到现在记得只闹过一次不算矛盾的矛盾,因为说好一起过元旦,最后我们都爽了宿舍一个姑娘的约各自出去了,所以姑娘很生气。我回宿舍的时候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又是抱又是哄的,然后第二天早上就好了。但我也说实话,还是觉得大学时候的时候更亲一点,可能研究生比较忙,在宿舍相处的时间比较少。虽然一块出去聚餐的机会比较多,但还是觉得不够亲。
一年级是最轻松的时候,和同门(一个导师的同级学生)几乎每周周末都会约着一起玩,南京又是一个好玩的城市,所以去了不少地方,栖霞山、紫金山,几个老校区,宜家,行走公益活动,动物园,linefriends,浦口火车站,阅江楼,玄武湖,一起从城市的一边开车到另一边取Pizza,一起参加比赛,一起看电影,总之大家在一块很开心,感情也很好,这永远都是难忘的回忆,很庆幸遇见他们。自己也去过好多次先锋书店,好几个都去过,很喜欢那种氛围,也是城市的名片。
我的学习
一年级的时候会有很多专业课,英语课,政治课,二年级以后就完全没课了,在机房看论文,帮老师做一些事情。我们一年级的时候经常跟着实验室的一个师兄测试软件,因为新开发的软件刚成型,需要不断的测试,调试,所以我们几乎测了一年的软件,不怎么看论文,更别提写论文了。到现在也没有发过一篇论文,天天发愁毕业的事情,倒是参加了几个比赛,但都是行业内的,算是有一点小用吧,三评的时候能加分,除此无他。
我呢,记得刚入学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专心学术,奖学金什么的大学已经拿够了,不用在乎这些东西。要多与导师交流,多读文献,多发论文,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然而,研究生不像大学,很多事情不是完全由你自己决定的,你有整个实验室,你有导师,导师有他自己的“安排”。可能由于某些原因,你就会被冷落,然后又因为什么突然被善待,这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渐渐或者说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我已经经历了很多次,我想如果当时我意识到这是冷落,可能我就不会撑如此久了。读研究生,每个学校的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个大环境,在选择之前,不要只看排名,要深刻认识自己的同时尽可能获得更多的经验与资源,选最适合自己的,平台比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更重要。
关于专业冷门与热门,我倒觉得这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影响你毕业的那种,专业这东西,存在即合理,只要认真用心,都能完成毕业论文,只不过你喜欢不喜欢,你觉得有意义没意义,多看论文,多下功夫的问题。研一多学英语吧,多看文献,可能的话自己找喜欢的方向。我觉得我并不具有代表性,其他建议我也不再给出。
如果你有想问的问题,评论私信都可以,能回答的我很乐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