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孔子,不要说中国人,就是稍微了解中国的外国中,一定也都听说过。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的孔子,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更不要说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这些头衔了!
这些大家都熟悉的就不多说了,这里主要聊下孔子奔波在路上的一生!
“在路上”是二十世纪流行于西方文学的一个概念,当时《麦田守望者》、《少有人走的路》、《达摩流浪者》等一系列文学作品,为读者打开广阔的视野,对于在新路上的陌生和未知,引发全世界年轻人的追捧,也是西方冒险探索精神的体现!
而实际上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中国顶级的文人学者,已经开始在路上探索,典型的代表就是孔子,下面具体看下孔子三次大的路上行程:
第一次隆重地“在路上”,拜访老子!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两位先哲圣人的见面,以孔子的在路上开始;中华民族两个思想精神原创者的会面,在后世足以引起无尽的遐想!
孔子是以年轻学生的身份去拜访老子,寻师问道。以当时的交通工具,在路上的距离可不近,从今天山东的曲阜,到河南的洛阳。关于这次伟大的会面,历史上有极有趣的描述!
老第一次见到孔子,看了一眼满脸笑容、意气风发、远道而来的年轻人,又看了一眼窗外陪孔子一起的朋友和学生,以及他们身边成群的马车,说到:“年轻人,要深藏不露,避免骄傲和贪欲。”
这句话被后世做了相当多的解读,比较理性的解释是,老子第一次见到孔子,既高兴又参杂了对孔子的误会。孔子当时的意气风发,一是因为赶了长路,终于到了目的地;二是因为见到了一直敬仰的老子,这种高兴劲头,让老子产生了误会!
坐定后,孔子就问老子“周礼”,也就是周朝的礼仪。老子直接说,天下的一切都在变,不应该再固守周礼了。这也是老子的基本思想,他把天地人间的万物变迁,以一个“变”字来概括,非常了不起!
当然孔子所提的问题,也是孔子的基本思想,他希望给当时纷乱的社会一种秩序,而这种秩序就是一直心心念的周礼,好不容易见到崇拜的老师,自然要询问下是否可行?
用现代话说,孔子是被泼了盆冷水,怼了回去,甚至被老子认为是倒退。显然,他们的思想方式不同,但都没有错,反而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种互补性的平衡,并不妨碍两位先哲流芳千古!
第二次坚韧地“在路上”,周游列国!
拜别老子二十年后,孔子开始了更为惊人的在路上,这一走,就是整整十四年,从五十五岁,走到六十八岁!
这次漫长的在路上,被称之为“周游列国”,其实当时所谓的列国,只是些地方性的诸侯邦国.一个个单独的政治实体和军事实体,一直在忙着征服和结盟,没有人真正的去发展建设这个国家!
这十四年的在路上,孔子沿路讲的话,被学生们记下了,日后被整理成论语,被两千多年后的中国人听到了,也被世界上很多人听到了,古往今来,世界各地很多人,对中国的认识,都是从孔子在路上讲的话开始的!
孔子在路上讲的很多话,本来是想让各个诸侯国的统治们听到,让它们在精神文化上取得一些共同语言,但事与愿违,他没有成功。
最早是在鲁国,孔子一心做着施行仁政的实验,当时孔子也掌握过一部分权力,但面对传统顽固的政治架构,在权术和利益面前,孔子也无能为力,最后被鲁国的贵族抛弃了!
接下来孔子对邻近的齐国抱有很大希望,但齐国凭着殷实的家世,企图开辟一番浩大开阔的政治抱负,孔子也只能再次上路!
卫国的卫灵公很欢迎孔子的到来,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卫灵公问他在鲁国拿多少俸禄,孔子冋答后,卫灵公爽快的说:“按同样的数字给”。孔子在卫国,一直等着卫灵公前来问政,结果却很失望!
接下来,孔子在别的邦国遇到的问题,大体都一样.热烈欢迎,提供生活物资,却没有哪位统治者,愿意听他的政治主张,孔子一次次抱看希望而去,又一次次颓然失望而走!
最惨的一次,从陈国到蔡国,孔子和学生们不小心陷入了战场,饥寒交迫,孔子看着大家问:“我们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为什么总是徘徊在旷野? ”
学生子路回答说:“也许我们的仁德和智慧不够,别人不信任我们了。“
孔子说:“不,古代那些仁徳和智慧很高的人,也不被信任。”
学生于贡冋答说:“也许我们的理想太高了,老师,能不能降低一点儿? ”
孔子说:“不能为了别人的接受而降低自己的志向。”
学生颜冋冋答说:“如果我们的学说不好,别人不接受, 这是我们的耻辱;如果我们的学说很好,别人还不接受,那是别人的耻辱!"
孔子同意颜回的说法,但心里也起了矛盾:真正的君子,该被世人充分接受吗?大概有时认为,真正的君子就应该被世人充分接受,有时又认为,真正的君子不可能被世人充分接受。
这就是著名的“孔子绝粮”的故事,带着这个怀有悲凉诗意的问题,孔子和弟子们坚韧地行走在路上,成为全世界最大种族群非常敬仰的一群人,为这个世界留下从未断绝过的文明哲学!
第三次惨然地“在路上”,魂归故里!
十四年的在路上后,孔子回到了故乡时,此时妻子在一年前已经去世,一年后,独生子孔鲤又去世了,又过两年.他最喜爱的学生颜冋也去世了,最后,他最忠心的学生子路也去世了。
接连不断的死讯,让已经年逾古稀的孔子仰天长叹,悲痛呼喊:“这是老天要我的命啊!”带着悲痛,孔子又踏上惨然的“心路”之旅!
就在这悲惨的晚年,孔子大规模地修订《诗》《书》《礼》《乐》《易》六经,尤其注力于 《春秋》,留下他“正名分、大一统、尊王攘夷”等观念,四百年后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孔子的学说成为中国历史的正统!
孔子最后见到自己的弟子子贡时叹息:“泰山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七十三岁那年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很多弟子尊礼为之守墓三年,子贡更是为他守墓六年!
孔子自己一定没想到,他奔波一生在路上,讲学推广的政治主张,影响了中国整整两千年,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说,秦始皇在领土上让中国成为中国,孔子则在思想上让中国成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