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是不死的。
以义(音译)向我讲述她的观点。
她是一位总有奇妙想法而又很较真的小女孩。
于是我恭恭敬敬端坐在小马扎上,聆听她那清婉的声音——
“灵魂”是不死的,如果不是宗教的渲染,给“灵魂”披上神秘的面纱,没有人会对此产生怀疑。
为什么这么说呢?
科学告诉我们(事实上没有人会怀疑这一现实):物质由原子构成,就像叠积木一般,生物也不例外。而能量又是守恒的。
因此所有生物的消亡,就像一座华丽的积木城堡坍塌一般,其基本组成的原子还在,其能量也只是转移。
正如一只被你踩死的蟑螂,生命虽然没了,但它的尸体依然躺在那里。
这就是所谓的“灵魂”不死。
然后这些坍塌的积木块,你可以重新用它们叠建新的积木城堡。
就像那只蟑螂的尸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腐化成为微生物身体中的一部分,从而回到庞大的生物体系中来。
它们在微生物的生与死中辗转,有一部分从微生物回归到庞大生物体,鸡呀,鸭呀……然后最终回到人体中来……
这就是所谓的“投胎转世”、“六道轮回”。
以义的见解显然把“灵魂”等同于组成人体的“物质”。
她还没有明白,“灵魂”这个命题之所以吸引人,主要在于其非物质性的“意识”。
大家都明白,组成人体躯壳的物质元素是不死的(相对于生命的短暂而言),并不断转移于这个世界当中。但基于人体躯壳上的“意识”呢?
人们向往的“灵魂”主要指的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却似乎能流动于各生物体,主宰一代代生物,永生不灭的“意识”。
而这种“意识”就是“活着”的象征和意义。
以义点点头,表示同意我的观点,但她示意她的话还没有说完。
不是说这辈子记不住上辈子做的事情么?转世投胎得喝一碗“孟婆汤”。
以义笑着说,“意识”的传承依靠“记忆”。
生命消灭了,“意识”也消灭了,物质不死而转移组构新的生命,产生新的“意识”。
如果新的“意识”保留有关旧“意识”的“记忆”,那么就能直接证明灵魂是意识层面上的不死物。
但事实是:这辈子并没有上辈子的“记忆”!
那么“灵魂”和“物质”又有何区别?
表述不同而已。
最后,还有三个问题:
一是“记忆”和“梦”。
这是“灵魂”不等同于“物质”的最重要元素。
因为梦或幻觉,从而对上辈子有了“记忆”,进而佐证“灵魂”并不等同于组构人体的“物质”躯壳,是不死的。
但“记忆”为何总是出现在“梦”和“幻觉”当中。难道“灵魂”也能识别人体的“清醒”或“沉睡”状态?
而且“梦”和“幻觉”当中的所谓前世记忆是支离破碎的,而且往往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组构人体脑细胞的物质,在人体消亡后是否残留着某种“印迹”,从而带到新的生物体意识当中?
如若这样,“灵魂”就等同于“物质”本身。
二是“灵魂”的完整性。
生物死亡后,如果“灵魂”是真正存在的,那么其“意识”似乎应该是“完整”地不死和流动着。
就像录影机一样。
但从第一点可以看出,这种“完整”性是不存在的。
这就很难佐证非物质性的“灵魂”存在。
虽然曾出现有些人信誓旦旦记忆起完整的前世,但这些案例往往是当事人自己的说辞,其真实性一直无法得到客观的印证。
三是不死“灵魂”的科学解释。
是否有“灵魂”,一直以来是困扰人类的一个谜。
宗教对此一般是持肯定观点的,哲学界和科学界则对此有较大的分歧。
但越来越多的理性声音指出:
“灵魂”也是一种“物质”形态。
对此,我重新审视了以义的观点。
如果说“灵魂”是组成一个生物体所有原子(当然有更小的组成单位,这里就以原子为代表)、能量的总称。那么一个生物体的消亡,“意识”跟随着消亡,但“灵魂”总量不变,并很快通过庞大的微生物循环,组构成另一个生物体,并产生新的“意识”。新的“意识”可能残留着旧“意识”的“印迹”即“记忆”。但这种“记忆”是残缺模糊的。
从这个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不死的“灵魂”确实是存在的,没有异议。
只是这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那一种“灵魂”,那种“我”永生不死的“意识”存在!
以义叹了口气,我透过她困惑无奈的双眸,凝视着客厅天花板上那盏缓慢旋转的吊扇。
我发现自己正躺在客厅的地毯上,八个月大的女儿在旁边的爬行垫上玩着揉捏会响的橡胶娃娃,“伊伊伊伊”的叫。
我在旁边照看她,太疲惫了,居然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
“伊伊伊伊”,“以义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