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作为未来最重要的科学领域之一,相关研究突飞猛进,而我们对自我认知以及大脑的了解也有了质的飞跃。
像《思考,快与慢》就是该领域广为人知的杰作,作者是诺贝尔获奖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书中提过很多认知偏差及行为检测,不过最为知名的是关于大脑的系统1和系统2,简单点说就是系统1快速反应、下意识的做出判断,而系统2需要动用大脑进行演算和推导,而被世人广泛引用是因为可以和直觉客观、感性理性等挂钩,而且是可以转化的。
举几个比较容易理解的例子
初学开车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注意力高度集中,常常会手忙脚乱,这个过程就是系统二在起作用,而累积足够上路时间的老司机,根本不需要动脑,所有动作都如行云流水般顺畅,这个时候又是系统1在起作用。
我们学英文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有在大脑中把单词翻译成汉语的经历,这是系统2,当反复运用到了足够时间之后,就像母语一样顺畅,不需要翻译也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是系统1.
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条科学结论:绝大多数的技能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实现从系统2到系统1的转化,所谓专家,不过就是在某个领域内动用系统2的机会越来越少。
这个结论是可证实、也可被重复试验,并具有可证伪性的,所以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各个成长领域,在这个角度上,卡尼曼真是善莫大焉。
然而事实上呢,首先双系统理论(Dual-System)不是卡尼曼提出的,再就是这个理论已经过时,被更周密、更严谨的体系取代。
双系统理论最早是由英国认知科学家约翰森·埃文斯(Jonathan Evans)原创,早在1989年,就发表过相关论文与著述,而发展成熟的是加拿大科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Keith E Stanovich),2000年正式提出双系统理论,而卡尼曼在诺贝尔演讲中提及过,并把此理论作为《思考,快与慢》的图书架构(Kahneman,2011,p20),不过因为此书让双系统理论广为人知,这是对该理论的贡献。
就像任何科学理论都具备可证伪性一样,斯坦诺维奇与埃文斯等人认为双系统理论已经不足以解释人类的心智模式,于是就提出来更严谨、更贴近真相的双过程理论(Dual-Process),进程1(Type 1 Process)和进程2(Type 2 Process)。
斯坦诺维奇把进程1成为自主心智(Autonomous Mind),是通过进化写进基因的本能,以及如上面举的开车的例子,一旦习得技能,就会转化为自主心智操控,以及情绪、直觉之类的都属于此类。
进程2把原来理论强调的逻辑、演算等传统的智力方面的表现称为算法心智(),并又细分为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和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流体是指先天的如记忆、逻辑之类,晶体是指后天习得的如语言能力,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智商就是指这方面。
可我们日常生活中太多智力高绝的人做愚蠢的事了,那这又是为什么呢?按照原先的双系统模式很明显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于是斯坦诺维奇在进程2的算法心智外,又提出了反省心智(Reflective Mind),这种心智主要就是我们常说的理性思维,并对其他心智的运作起把控作用,进而帮助做出更理性的决策。
每个人都能以此三重心智模式来分析自身,我自己是进程1自主心智和进程2反省心智尚可,进程2算法心智就很薄弱。
除了所有人都差不多的生理本能外,持续练习十余年的书法和冥想、8年多的八段锦、6年半的时间记录、近三年的瑜伽和反省日志,我之前就总用像吃饭喝水一样的自然而然,现在看来,科学的解释是这些或技能或习惯已经转化成自主心智,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占用脑力,而且长期的持续行动或反复操练,也有强化反省心智的功效,对日常的理性决策和选择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而我时常挂在嘴边的“人笨”,科学解释是算法心智太弱,其代表的记忆、计算等理科能力表现不足,但可喜的是无数实验表明算法心智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就像我已经持续了将近两周的记忆训练,目前还没有明显进展,且待百日之后看效果如何。
科学其实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般冰冷和高上,它实实在在的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个人成长也是一样,只要善用科学方法,可能会有巨大的惊喜。
Reference List:
Kahneman, D,Thinking,Fast and Slow, Penguin Books Ltd, London,
Stanovich,K & West R, What Intelligence tests miss:The Psychology of Rational thought, Yale University Press,
阳志平,《超越智商》(“What Intelligence tests miss”中译本)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