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节,一轮圆月当空,“海上生明月”,但是,金灿灿的月光下,却还有我这么一个孤独的身影,“八月十五云遮月”可是,青云之下,又有何可以遮住寂寞的心呢?反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以诠释此刻的我。
儿时的中秋节,是我所怀念的,那时的我们,都还读小学,充满着对一切节日的期盼,我依稀记得,中秋节当天,母亲会在祭月的供桌上摆上格式的水果和各种口味的月饼,而作为中秋团圆的晚宴,是由母亲炸的一锅金黄酥脆的油饼,直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泛着油光的油饼,散发出的香气,混合着徐徐的冷风,这,便是我用味觉嗅觉记录下的中秋节。
高中以后,我成为了一名在外求学的游子,而大学更是成了一名客宿在东北的一名浪子,因此,每年的中秋节,家里中秋还是一样过的,但是,少了我们这些游子的陪伴,节也就不是节了,就像儿时支在灶上的油饼锅,也终因为这些游子的漂泊而再也没有支起来,因此,我已经习以为常的觉得中秋可以如此这般的悄悄度过,所以多年来,也不会存在什么侥幸心理去刻意的过中秋。
本以为结束了游子的生活,回到北京工作,可以重拾儿时的记忆,大家一起过中秋,再次在灶上支起油饼锅,但是,虽然不是游子,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应酬的原因,我们这些年轻的孩子最终也将在中秋的傍晚带着些许遗憾回到各自的人生轨迹,但是,母亲手上的线却像我们还是游子那般时时刻刻的牵着在外漂泊的孩子的心,临行之前,我始终是忙碌的,甚至自己刚刚做好的饭菜自己还来不及吃上一口,就要急匆匆的去追赶那少得可怜的公交车,而母亲的眼睛始终看着远去的我,眉头始终紧锁,我真的她的眼睛中读出了像孩子一般的失落,和那种不知该如何去心疼我的无助感,我多想此刻还是那个孩子,一张油饼就可以满足的既让自己一笑,也让母亲一笑,而此刻,我的失落和无助感也终因为年龄代沟而总和母亲不在一个波段。我想,无论我多么坚强,看到这一幕,也由不得心里一酸,原来,因为工作,我们活的,还不如远在他乡的游子,而母亲手中的针线,一方面牵着远方孩子的心,一方面缝补着自己的受伤的心。
其实,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就是能安安静静的一起吃个午餐,就是能在电话的那一头多听一听我的声音,但是,就连这一点简单的要求,我都没勇气承担,而翻开自己的通话记录,似乎和母亲之间的通话也很少能超过一分钟,而看看自己瞎忙了半天的所谓的成果,竟然不知道自己竟然什么都没照顾到。
我希望,我此刻的分享可以让世界各地的游子们看到,也希望有条件回家过节的游子们可以像孩子一般回家热热闹闹的吃上一顿团圆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