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17听课感悟
第三次听初级课程,昨晚上感觉自己找到了感觉,听到了刘老师不仅教大家怎么做家长,还在教大家怎么做咨询师,教大家怎么问话,语气,语调,甚至停顿刘老师都不放过,教给我们怎么做。我的收获是:
1.锻炼自己看到负向背后的正向期待的能力。
2.软化的语言,其实是一种能力,一种基本功,也是尊重,也是发自内心的好奇,也是真诚的态度,也是家长,咨询师需要去训练的能力,然后用不确定的语言表达出来。(似乎,好像,大概,或许,可能)
3.重新建构来访者的行为,但是不一定说出来,可以更相信他,更理解他,大部分不说出来。
4.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欣赏,可以用非言语表达,比如点头,竖起大拇指,这样孩子更容易接纳。
5.家长可以有建议,可以引导。咨询师就是陪伴倾听,焦点的咨询没有引导。
6.最好的技术就是我们自己,我们用心的陪伴。
7.焦点的建议就是没有建议的建议,一方面梳理出来的有效方法继续,另一方面观察生活中有什么有效的方法。
8.重复为大,剩者为王。
9.能来看心理咨询是难得的,是不容易的,也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挣扎,纠结,痛苦才来到咨询室的,所以感受他的感受“你是怎么能来的”。
10.生活中许多人好话不会好好说,“咋不冻死你!”“咋不喝死你!”背后是看重,在乎。焦点是好话好好说,说出我们期待的,想要的。
11.咨询师听到他的例外经验,在大脑里留个印,不一定会用,但要有这个意识。
12.当你有改变时最希望谁先注意到呢?这个人就是他的重要他人。接下来保持好奇,万能接话法“是什么让你希望他先注意到呢?”这里有语气,语调,停顿。这些非言语是基本功,需要训练,它可以传递百分之好几十的信息,而且孩子一般还不会反感。
13.用这个重要他人的力量来改变他,重要他人希望他怎么做。
14.先把他和重要他人的感情建立链接,就是好奇,重要他人喜欢做什么,会说什么,有什么特点,有哪些难忘的事,有那些让你高兴的事,让你幸福的事,是什么让你比较喜欢他呢?这个人有什么优点?(探讨的越多,影响越大)
15.他会希望你怎么做?如果他遇到这个事,他会怎么做,怎么说呢?是什么让你感觉他会这样说呢,假如他这样说了,你会怎么做呢?用重要他人来影响孩子(来访者),触动他。
18.问问孩子希望家长怎么帮助他,希望家长怎么做。
19.允许他摔跟头,允许他做小的选择,摔着摔着就成长了。
20.征求孩子的意见,感受孩子的不容易,你希望有什么变化,和他一起探讨。
21.两个孩子容易同胞竞争。
22.不触碰危机干预。
23.人在没有希望感的时候是没有力量学习的。所以给他希望感,成就感,掌控感,一小步行动带来小希望,小成就。
24.每一个资源都可以具体化,表达好奇。
25.有在乎的点就好,他就有希望有动力,就怕万念俱灰。
26.轻度抑郁症是咨询的范畴。
27.来访者说不要什么时,可以具体和他探讨这个“不要什么”,然后“确实挺难的,你希望……”后面让他接话,咨询师不说出来自己的理解。
28.他说孤独无助时,可以问问是什么让你感觉孤独无助,还有呢?确实挺难的,那,那你希望……咨询师不暴露自己,贴着他,让他接话说出来自己希望的是什么,他聊到哪我们跟到哪,还是具体化。
29.烦死了,咋回事,愿意和妈妈说说吗?咋烦呢,哦是挺让人烦的,那,那你希望……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可能感觉不安全,不说就不说。
30.设置很重要,仪式感很重要,有了仪式和设置可以坚持的更好。
31.有什么替代的方式
32.关系,关系还是关系。建立链接,闲聊可以减压,聊他想聊得话题,贴着他,状态慢慢地变好,(父母是最亲近的陌生人)真诚地聊他喜欢的,他感兴趣的。
30.探讨主题,让他总结一下聊了哪些,他最想聊什么,他希望有什么变化呢?有什么例外资源,尊重他想聊得内容。
31.重新建构,从负向看到正向,用难得,用虽然(负向)但是(正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