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梁晓声在《爱读的人们》里说:“对于我,电视不能代替书,报刊不能代替书,上网不能带代替阅读,所以我至今没有接触过电脑。”这句话除了最后那个“没有接触过电脑”外,基本上说的就是我,我觉得还要再加一个“电子书不能代替纸质书”。
阅读,尤其是纸质书阅读,对于人来说,应该是一种最好的“精神”享受。也许,也许,正因为纸质书特有的书香味,使我更对它有一种自始至终的毫不偏离的独特的偏爱。
对于“正常人”爱读书也许习以为常,也毫不奇怪。然而,作者在文中所重要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在当今,仍保持这阅读的习惯并喜欢阅读的人群有哪些?在哪里?”最后的答案竟是让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那就是“精神病院”,那就是“精神病患者”。他如此说:“是的,在精神病院,在较稳定的精神病患者人群中,阅读的习惯不但保持着,而且被痴迷着。是的,在那里,在那一人群中,阅读竟成为如饥似渴的事情,带给他们接近幸福时光和感觉。”相信这不仅是使作者“大为惊异”:“为什么偏偏是在精神病院里?为什么偏偏是在精神病患者人群中?”,也是我们“正常人”不可思议的。而使作者感到奇怪的是另一个方面:“相比当今精神正常的人们对阅读这一件事的不以为然、不屑一顾。”于是我想到了高铭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的一名精神病专科医生曾说:“精神病人,心理障碍者,都是一种极端化的表现,你不能说他们有病就不聪明,他们往往聪明,不但聪明,还是超出了你的理解能力的那种聪明”。从这个方面说,所谓的“精神病患者”不仅是正常的,还是比正常人更正常的人,只不过“精神病患者”他们有“一种孤独感,虽然为此痛苦不堪,但是有尽力维护着那种孤独感,经常是处在一种挣扎状态:既希望别人关注、关心自己,又不知道该怎么去接触和辉映别人,于是干脆拒绝,开始骨子里又是那么渴望被了解,渴望被关注……”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孤独感”使他们更倾向于阅读这种与俗世人间这种复杂的神不可测的关系截然不同的交流方式,相较而言,与书籍的阅读这种单纯精神的交流更为简单,也更使他们满足有效。从本质上说,“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障碍”只是与社会复杂的人间纵横关系网脱轨而已,但并不等于他们不需要交流,只是需要区别于所谓正常人之间的交流轨迹而已的一种更为单纯的交流,而当好阅读这种单向的思想与精神的交流正好与他们的交流吻合。
如此思路,反过来看看,“当今精神正常的人们对阅读这一件事的不以为然、不屑一顾。”也就更好理解,因为所谓正常的人他们早已在社会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网中应付自如,他们对那种人际规则不仅习以为常,而且还能应付自如,即俗世的复杂人际交流或所谓的人际交往“潜规则”正好吻合正常人的交流习性,符合他们在尘世的游戏规则。而正常人在如此人际交往游刃有余的过程,已经满足了他们的人性需求,也符合他们在思想与精神的给养,于是,他们就对阅读这一种真正的精神与思想的交流“不以为然、不屑一顾”了。正如那句话说的“上帝给你打开一扇门,必然会给你关上一扇窗”一样。正如一般能说会道的人常常不善于写作,而善于写作的人常常不擅长口语表达一样。
然而,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究竟谁是真正的正常人呢?真的还很难说。史铁生就曾经说过:每个人 都有残疾,残疾无非是一种局限。如此而来,真的很难说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谁是真正的正常。只不过各自生活在各自的生活圈子,各自有各自的生活轨迹以及心灵与精神世界罢了。在两者之间,因为隔着一个难以逾越的局限,使二者难以相通,因此,就很难相互理解,但这并不等于正常人高人一等,“精神病患者”应该受到歧视或另眼相待。在“天赋人权”的基础上,人是平等的,也许,在某些方面,恰恰相反,所以,对于梁晓声在文中提到的两个世界的人对阅读的匪夷所思的现象,其实本就是一种正常现象。只不过是我们不正常的眼光与心态,而把正常看成了反常罢了。就想梁晓声在《读书会让寂寞变成享受》中说的:“这是人在人群中的一种寂寞,这是人置身于种种热闹中的一种寂寞。这是另类的寂寞,现代的寂寞。”我曾在一篇文章写道过,就是热闹世界中的寂寞,一种更深沉的寂寞。事实上,在当代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如此甚嚣尘上的俗世里,表面的热闹掩饰着那种难以逝去 寂寞。那才是正常人的远离阅读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沉不下心。而“精神病患者”反而有这样避世沉潜的心与纯净的精神世界。
精神是一种虚有存在的充足,而且是一种纯净世界的丰富。喧嚣与它背道而驰,孤独才能与“君子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