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拍案惊奇
这里所谓的分析哲学,是一种宽泛意义的分析哲学,而不是仅仅指弗雷格、罗素的哲学,也不是上世纪50年代的牛津日常语言哲学,而是对应于当今英语世界的主流哲学。这种哲学追求对语言和概念运用的精确与明晰,看重思维与推理的严格和周密,对概念进行辨析和对论题进行论证是其中心任务和主要活动。这样一种哲学传统可以一直往前追溯到苏格拉底,而事实上,这样的标准和旨趣是为几乎所有的人类学术活动所共有的,不管是自然科学、数学、社会科学以及历史学等人文学科,其核心就是将学术探究视为一种说理活动,有话好好说,把话说清楚,把道理讲明白,别玩儿深沉装大尾巴狼。在这种意义上,哲学是学术,而不是(文艺)创作。
关于分析哲学在中国早期的引进和传播,北大胡军教授的《分析哲学在中国》一书有专门的介绍和讨论。胡著中争议比较大的一点,是将张岱年视为分析哲学在中国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张岱年是张申府的胞弟,而张申府是罗素哲学在中国早期的主要传播者,但张岱年本人接受的分析哲学的训练有多少,却很是可疑。张岱年一般被视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学者,在他的著述中很难让人感受到分析哲学的风格和方法。
这里的处理主要采用家族谱系分析的方式,既联系到过去,更着眼于现实。
金岳霖谱系
早期中国分析哲学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非金岳霖莫属。金岳霖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政治学博士,在哲学上则是自修成才。他能够成为中国分析哲学的标志性人物,一方面得益于时势机遇,另一方面也与他的人格魅力有关。金岳霖通常被认为是杰出的逻辑学家,但实际上,他在逻辑学上的造诣相当有限,很快就被比他晚一辈的逻辑学家如沈有鼎、王宪均、莫绍揆等人超过了。当初,因赵元任的离任,金岳霖被推荐到清华讲授逻辑学,属于“现炒现卖”。不久,清华决定成立哲学系,金岳霖便成为了首任系主任,轻松幸
运地占据了这一学术制高点,为分析哲学在中国的立足立下首功,并将清华哲学系建成了早期中国分析哲学的重镇。属于这个谱系的有沈有鼎、王宪均、王浩、周礼全、冯契、刘培育、王路、邢滔滔等。这个谱系的一个旁系是后来辗转到了台湾的殷海光,这一
支的发展脉络是殷海光—林正弘—陈瑞麟。从实力、声势和贡献来说,金岳霖谱系无疑是中国分析哲学中最醒目、最具影响的一派,这一派以逻辑学研究为中心,兼及一些相关的哲学问题(在台湾的一支主要侧重于科学哲学)。
洪谦谱系
洪谦先生早年经梁启超指点前往欧洲留学,幸运地成为了逻辑经验主义维也纳小组的成员,是维也纳学派领袖石里克的亲传弟子。上世纪三十年代回国后,也曾意气风发,锋芒毕露。后来历经政治风浪,日渐消沉,直到晚年才迎来了学术生涯的第二春。相比之下,洪谦谱系比较内敛,不喜张扬,学问做得比较扎实。在这个谱系中的第二、三代的标志人物分别是北大的陈启伟和韩林合。
江天骥谱系
江天骥早年曾留学美国,在科罗拉多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在艰苦封闭的条件下一直注意跟踪国外哲学发展动向,因而在改革开放后能够很快进入角色。江先生的根据地是武汉大学,侧重点是科学哲学。属于这个谱系依然活跃的成员包括朱志方(武汉大学)、陈晓平(华南师大)、陈刚(华中科技大学)等。
涂纪亮谱系
涂纪亮先生似乎可以算自修成“祖”,在80年代初扛起了语言哲学的大旗,对引进介绍英美分析哲学做出了贡献。牟博(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和江怡(社科院哲学所)属于这一谱系。
涓涓溪流,汇成江河。上述的谱系分析只能覆盖到当今中国分析哲学研究和教学力量的一小部分。更多的人并不是直接通过师承关系进入到分析哲学中来的,而是通过其他种种途径,从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有的是通过学习研究相邻学科而逐步靠向分析哲学,如叶闯(科学哲学,北大)、刘晓力(数学哲学,北师大)、张志林(科学哲学,中山大学)、陈波(逻辑哲学,北大)、唐热风(心理学哲学,社科院哲学所),还有不少人通过在国外留学而接受了较为规范的分析哲学训练,如陈嘉映(华东师大)、程炼(北大)、徐向东(北大)、叶锋(北大)、徐明(武大)、田平(北师大)等。
香港大学哲学系曾经是华语世界的分析哲学重镇,前几年退休的几位老先生(比如Laurence
Goldstein),在国际哲学界都算得上是响当当的健将。 如今的港大哲学系已衰落了不少,即使在香港恐也难执牛耳。这些年从美国名校招聘了 几位年青人,但多少令人失望,鲜有拿得出手的业绩。如今港大分析哲学的一个亮点,是来自北京的慈继伟教授(同时兼任武汉大学哲学教授、博导)。慈继伟20多年前(1983年)不到而立之年从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返回北京,在对外经贸大学任教六年。在此期间,接连在国际知名的哲学专业期刊如Philosophical Quarterly,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上发表了多篇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论文,还在语言学的国际期刊上发表过专业论文。这样的骄人业绩,国内哲学界竟几乎无人知晓。好在慈继伟对身外之物素来淡然处之,俏也不争春,更不把春来报,一心问学。之后接连获得美国几家重要研究机构的fellowship,赴美研学多年,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Dialectic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From Utopianism to Hedonism (1994)一书。最近他的《正义的两面》一书的英文版由哈佛大学出版社推出(中文版由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这是一部足现功力的政治哲学力作。哈佛大学出版社聘请的审稿人之一是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政治哲学家Thomas Pogge(中文名是涛慕思- 博格),他在评语中称赞慈著是一部令人惊异的富有原创性的有趣的作品。
港大哲学系现任系主任Joe Lau毕业于牛津和MIT,在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方面有深厚的功底,不过,这些年的兴趣主要是在critical
thinking的教学上。
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是新亚学院,哲学系以中国哲学为主,自然是不足为奇,最近十来年欧陆哲学特别是现象学已成了气候,而分析哲学则势单力薄,只有王启义一人点缀而已。王是Frank Jackson的学生,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在PhilosophicalStudies
曾两次发表过论文。在社会上有很大名气的李天命已(提前?)退休,可能由于专业研究上缺乏业绩,他的职称一直未有晋升。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部的哲学方向主要是中西比较哲学。
如今香港分析哲学力量最强的当属岭南大学哲学系,尤其是美学,在全球也许能排进前十位。
在该系任教的郑宇健来自大陆,留学美国于1995年在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曾经在Philosophical
Studies上发表过论文。
香港方面遗漏了中文大学的石元康,石教授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Kai
Nielson,专业为政治哲学,他的著作在大陆出版过。
大陆方面比较难处理的是康宏逵先生。康先生早年就读于北大哲学系,曾经跟王宪均先生学习过逻辑,似乎可以把他放在金岳霖谱系里面。但康先生一向独来独往,把他归到别人的门下,恐有违他的意愿。在大学时代,康先生就被打成右派,一生历经坎坷,但治学不缀,在逻辑学上的功力远非一般人可比。80年代中期,北大学生徐明本科毕业后,弃北京诸多名校名家于不顾,专程前往当时的华中工学院师从康先生学习逻辑,硕士论文的成果竟然刊登在国际一流专业期刊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上。徐明后来到著名的皮茨堡大学哲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其成果被国外学者在多种Handbook中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