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成人都是从婴儿—儿童—少年这样一路走来的,但是你真的了解他们吗?你真的知道他们每天想什么吗?你知道他是如何思考你所教的学科吗?
我想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回忆自己小时候每天的想法已经忘记一多半了,那时候只知道上课认真听讲,每天想的大概也是玩,我认为的数学无非就是一门考试的学科,但是老人们也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数学给我一种更厉害的感觉。
然而二十年后的今天的孩子们又是如何思考数学的呢?这我还真的不怎么知道,他们认为的应该是一个字“难”,不会做题,数学=做题……这个问题如果要是没有搞懂,又如何让孩子们爱上数学呢?
当今的数学课堂已经远远不是以前的小学课堂教学了,我儿时就已经在听“素质教育”这个词,听了很久,教育也改革了几次,多多少少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上小学三年级时,教我的是一位老教师,曾经有一段时间上课不讲课,就把他已经泛黄的本上的所有的定理、公式、概念抄到黑板上,让我们每个同学事先准备好笔记本,整天在本子上写“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工效×时间=工作总量”诸如此类的东西,这个过程持续了近两周。抄完之后还不算完事,还要让我们背诵,老师说我们太“笨”了,不会做应用题,并且告诉我们如果能记下来那就会“打遍天下无敌手”,当时我想着,如果谁要是能全部背下来,那应该和“武林盟主”一样风光。直到现在想起当年的应用题,都是我心中的痛,我始终学不会应用题。
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看今天的教学,如果谁还这样教那估计会让人笑话,会说这个老师没有任何方法,更别提创新了,带着二十年前的经验运用于今天。现在的课堂更重视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从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的得到思维能力。
例如:在推导圆周长公式的时候,有人这样上,公式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在分别练习知道半径和知道直径两种条件,相信也可以学会,我认为确实可以学会。但是还有一种教法则是通过让学生测量圆周长和圆直径的关系,发现“圆周长÷直径”的商总是在3.14左右徘徊。很明显第二种方法更利于孩子们接受,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过程,让他们参与到推理的过程中,更能激发兴趣,更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到底是怎么理解数学的呢?他们会认为数学这门学科怎么样呢?什么是数学呢?也许这些问题,不仅仅应该是每天的专家和老师在思考的问题,我们也应该让学生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是如何思考数学是什么呢?或许你会发现不一样的感受。
在吴正宪老师的《儿童心中的数学世界》中介绍了许多儿童对于数学的理解,有的孩子认为数学很神奇有很强的探究欲望,有的孩子认为数学只要认真学一定可以学好,有的孩子从数学学科中学到了人生道理,还有的孩子认为数学是一门伟大的学科,因为到处都充满着数学。如果孩子们这样思考数学,难道还能不喜欢上数学课?
今日反思
1.凡事多问有时候不见得是坏事。有些事当自己拿不定主意时,需要多请教领导,或者多接受批评,多接受批评不是坏事。例如:今天提交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活动工作汇报,不知道怎么做就及时问领导,改变工作思路,不能学以前,没有思路还在死扛,自己做出来了又不是领导想要的样子。
2.并不是我们的学生不会小组合作讲题,而是我们的老师没有用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每次出去学习,确实是带着谦卑的心态去学习的,学成归来确实带着万分的动力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但是我们没有持久力,没有专注力,不敢改变自己。就拿小组合作交流来说,淇滨小学学习很多老师都一致认为很好,回来以后也要尝试,可能三天五天的可以尝试,但是就怕坚持下去,坚持下去就会成功,毕竟还目前还没有大家公认的哪个教学模式更好一些。今天让孩子们上来讲题,确实还是讲的像那么回事。
3.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时候夸人也不会夸。今天民主测评并推荐校长人选和一名副校长人选,说实话,我搞不懂是什么意思,是走过场还是什么。只是中间有一个环节,让说一下有没有什么优缺点,讲真,这样的问题我还真的一时想不出来准确的答案,可见,我这个人的应变能力还是很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