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刚继位时,汉帝国是很有钱的。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集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但汉武帝继位十几年后,帝国的蓄积就消耗殆尽,短短十余年他就做了太多事情,据林剑鸣《秦汉史》的部分统计:
1、与匈奴多次大战,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2、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馈饷,率十余钟至一石……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
3、修汾渠、渭渠、朔方渠,费巨万十数;
4、筑沧海郡城,“人徒之费,拟于南夷”;
5、筑朔方城,“费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
6、卫青击胡有功,赏赐将士黄金二十万金;
7、赐降匈奴浑邪王及部属“凡百余巨万”;
8、黄河决堤十余年,多次修复,多次旋即崩坏,费不可胜计……
以上这些是于国于民有利的事情。除此之外,汉武帝个人生活也颇为奢靡。
他好神仙,养许多方士,赏赐无数,以求神仙。
他听方士的,四处巡游求神仙,也四处建离宫别馆,耗资巨大。其中建章宫更是集奢靡无度之大成。
这些情况,更加剧了帝国财政的压力,大约在公元前120年后,帝国的财政部长就表示拿不出钱来了。
所以,要搞钱。
从哪儿搞呢?最直接的,从刘姓王室、诸侯封国、富商大贾、豪强勋贵那里搞。
汉初休养生息,政府不作为,在民间,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得以蓬勃发展。
尤其是,铸币权下放,山川池泽等生产要素开放,催生了大量长袖善舞的商人,许多人资产巨万,势力倾压郡县。
这充分证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对做大蛋糕是极其有帮助的。
但与此同时,至少有两个严重问题。
其一:
汉代初期,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田租和算赋。
田租容易理解,算赋则是人头税。
显然,这两样税收,根本覆盖不到工商业主。换言之,上述豪商大贾占据了帝国最容易挣钱的生产资料,却对国家税收毫无贡献。
其二:
有钱就能占据更多生产资料,就能攫取更多财富。
当帝国百废俱兴时,这有利于迅速恢复生产。但当帝国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增速缓慢时,还放任豪商大贾资本增殖,必然让垄断加速、兼并加剧、贫富差距加大。
《史记-平准书》就讲,豪商大贾们“冶铸煮盐,财或累巨万,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面对这样的局面,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文分别简述。
第一,是改革币制。
汉景帝时,实际上帝国就收回了铸币权,但一时之间,虽严刑峻法命令禁止民间私铸,民间私自铸钱并未禁止。
但到底,铸币权收回来了。
铸币权+国家暴力机器,这对组合,只要够没底线,理论上可以无限夺取民间财富,直到民不聊生、秩序轰然崩塌。
但汉武帝也解决不了盗铸的问题,因为铸币权还分散在各级政府,造出来的钱并不统一,这就给盗铸留下了操作空间。
因此,三铢钱、四铢钱、五铢钱换来换去,杀了数十万盗铸钱的人,也没能彻底解决。
倒是创造性发行的“白金”和“皮币”起到了直接从诸侯、王室夺取财富的作用。
其中,“皮币”就是鹿皮。汉武帝规定,诸侯觐见他,必须用皮币荐璧。
而且,用来做皮币的鹿皮是白鹿皮,大概只有上林苑有,所以诸侯们必须向汉朝廷购买。
而一块皮币卖多少钱呢?四十万钱!
流氓不流氓!明摆着,跟抢差不多!
不服?不服,侯爷、王爷就别当了!
史书里有这样一条记载:元鼎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12年,有106个列侯因“酎金”成色不足而失侯。
酎金就是帮助皇室祭祀列祖列宗贡献的黄金!
顺便提另一则史料,跟加强中央集权有关的:公元前102年,睢阳侯张昌被夺侯除国,到这时,高祖时封的143个功臣,只剩下三个!
第二,彻底垄断铸币权
汉武帝到底垄断了铸币权。
公元前113年,他设置了水衡都尉,专门负责铸钱。
水衡都尉把全国的铜都收集起来,用统一模具,制造“币值与重量”统一的三官钱。
新的三官钱制造工艺复杂,盗铸成本高,根本上打击了盗铸者。
从此,私铸钱渐趋绝迹,由水衡都尉下属三部门制作的三官五铢钱通行于世。
汉帝国的货币政策也因此趋于稳定。
第三,盐铁官营
汉初,盐铁任由私人经营,后来渐渐由私人垄断,利润都归了私人。
汉武帝时,由大司农丞东郭咸阳和孔仅,侍中桑弘羊负责筹划将盐铁经营收归国有。
三人组都有具体的掌管盐铁的经验,他们在组织实施中,一方面依托国家暴力支持,一方面又从全国各地招收专业人员,在各地郡县设置盐铁专卖机构。
事情办得是很不错的。既为国家增加了收入,还提升了整个国家的冶铁水平,中央财政有所缓和时,卖给百姓的盐铁价格也便宜。
但同时也有其他问题。
首先是盐铁官营,本质是国家垄断。
国家垄断与市场垄断最大的差距是服务意识。
盐还好,这玩意儿,变不出花来。
铁就不一样。铁在民间最重要的用途就是生产工具,具体说就是农具。
而国家垄断之后,很难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个性化产品,于农具改良是有阻碍的。
其次是,一旦帝国财政压力大,他们就可能抬高盐铁价格,这无疑将加剧人民的生活成本。
第四,推行均输平准。
均属平准举个通俗的例子,是这样的:
1、汉帝国广大,关中盛产苹果,苹果便宜,橘子贵;江南盛产橘子,橘子便宜,苹果贵。
2、这种价差会促进商品流动,但这种流动,利润是商人的,且容易出现恶意抬高打压价格的情况。
3、官府想法把商人的活,自己干了。既能统筹分配,让全国人民都吃到价格合适的橘子和苹果,也能在丰收便宜时买进,欠产昂贵时卖出,平抑物价。
举例可能不太恰当,也未讲出均属平均的全部奥义,但大体上是政府主导市场分配。
不过,这不是计划经济,倒是可以理解为政府资本主义。
第五,算缗和告缗。
算缗本身倒也是合理的。但告缗就有点不择手段了。
包括对商人、高利贷者征取营业税;对手工业者征取营业税;车船税。
但当时的问题是,国家很难统计到营业税,所以,到最后,基本上成了征收财产税。
但即便是财产,帝国也是难以准确统计的。而指望所有的富商大贾、豪强大族像卜式一样自觉捐献资产给国家财政,是不可能的。
于是,汉武帝又下达了告缗令。
告缗令,讲的是,针对不如实申报财产的,鼓励人民相互揭发,揭发属实,则揭发者能得到被揭发者一半的财产作为奖赏。
这玩意儿,连著名酷吏义纵都反对,但在乾纲独断的汉武帝面前,这些反对都没有用。
他的逻辑也简单:帝国的长治久安,跟皇室有关,也跟每个人有关,国家的钱花光了,每一个帝国子民都有义务出钱出力。
最终,在汉武帝的强力推行下,告缗之风遍天下,最终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万数。于是,商贾中产以上大抵皆残破。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汉武帝完成了对帝国财富下至中产上至王侯将相的搜刮,也使汉帝国财政得以渡过危机。
这些财富,一少部分不可避免会用在汉武帝个人享乐上,但大部分仍然用在了对匈战争和开疆拓土上,积极意义还是巨大的。
另外,本质上,这种强取豪夺,是帝国第一地主对大中小地主的掠夺,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皇帝不可能自己革自己的命,但革一下同是地主阶级的命,总好过大小地主勾结成铁板一块一致向下压榨穷苦农民的好。
没错,我说的就是与士大夫共天下的两宋。
行文至此,忽然有些其他的想法,再延伸一下。
汉武帝这样打击中层地主,本质上是打压精英阶层。
但有一个问题,政治到底是精英的政治,不是平民的政治,那么精英被过度摧残对政治稳定、国家治理也是有害的。
而精英阶层既是治理的中坚力量,再成为财富及生产要素的最重要占有者,又会极度损害平民阶层的利益,危害国家的上层建筑。
那么是否存在一种设计,充分利用精英阶层的治理能力,而约束他们占有巨量财富与生产资料呢?
这个问题,我有模糊的答案,但缺乏坚实的逻辑论证,就不说了,抛砖引玉,各位可以聊聊。
你好,我是不明山人,正在写简明中国政治史,这是一个有时好玩、有时严肃的公众号,每早六点,厕上一观,可通天地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