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述句改转述句,是我们高年级语文教学一大难点,通过教学,以及学生作业的反应上来讲,这一教学内容值得我们好好反思总结一番。直述句改转述句,从它的形式上来看,有比较明显的两个特点,一是标点符号的变化,还有一个是代词的变化。标点符号的变化:就是去掉引号,冒号变成逗号。而代词的变化就是一个特殊语境下产生的相应变化,这是比较复杂的。作为一个带过几届毕业班的我一直觉得这个人称代词的变化是个头疼的难点,学生总是因辨不明白这里面的代词而出错。面对不同的毕业班学生我也曾用过不同的方法,有过情境表演,也有过说话者、听话者、传话者等等死记硬背的套路,可一直都是收效甚微。
而今年五年级教材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上也出现了讲民间故事的训练,同时出现了缩写民间故事的习作要求,我有些发愁怎么把这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缩减教学时间。那天,我讲配套练习时,刚好又碰到了一个直述句变转述句的句子练习,我想:作文要缩写,当然得把人物的对话进行改写,不能照搬照抄,正好我先借这个句子练习给孩子们讲讲这种句式变换的方法。当时脑子里还在回忆以前给六年级学生讲解时的方法——说话人、听话人、传话人......突然我脑子一顿,以前这样讲六年级学生就有很多搞不清楚,这个讲给五年级学生是不是更讲不清?我想要不让学生再进行个情境表演试试,做完了配套练习上的句子,我又写出了两个例句:
A.妈妈对我说:“我明天还要去开会,你自己在家注意安全。”
B.妈妈对爸爸说:“你去买点菜,回家后我做饭。”
可在讲的过程中,我忽然觉得脑袋清晰了,为什么一定要搞清楚这些身份呢,用数人数的方式会不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改变句式,然后我领着学生分析,A句中,只有“我”和“妈妈”2个人,这话只能是“我”转给第三个人。B句中有“爸爸”“妈妈”肯定还有一个传话的人,才能把话传达给别人,也就出现了隐藏的第3个人。那我们就总结规律:算上传话人一共2个人时,句中的“你”就变成传话的“我”,算上传话人共有3个人三个人时,句中的“你”就是句中的听话人,就要变成听话人的名字。我出示了这样的板书:
我(2个人)
直述句变转述句:句中的“你”变 人名(3个人)
后来,我又和学生一起分析了几个句子,根据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我忽然觉得我的这个笨办法好像是凑效了,再想想曾经在课堂上反复给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学生却目瞪口呆的情境;曾经讲解分析“说话人、听话人、传话人......”把自己都能绕进去的尴尬场面。我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虽然觉得这个办法好像跟资料中讲到的方法不太贴切,也不够专业,可是学生炯炯有神的眼神让我觉得有成就感。当天我就布置了直述句和转述句互换的作业,第二天我检查的情况让我觉得这个办法有用了。
我又一次体会到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许多知识对于初步接受的学生来说都是新鲜的,也是抽象的,但是我们的职责就是将这些抽象的、难懂的知识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传授给他们。而这学生能接受的方式正是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思考的课题,也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又一个窍门或者捷径。也许是一个句式、也许是一种表达方式......可它们背后却会延伸出许多值得我们探索的东西。当然只有在平日教学中不断尝试,不断反思,注意积累,才可能寻找到突破难点,通往成功的捷径。所以我也应该坚持践行这一教学原则,继续我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