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高三毕业,带她出去旅游,在景区吃饭时,她拿着这个春节留给她的几百块压岁钱,抢着要买单。她边调侃边掏口袋:“我也算是有钱人的,让我来撸起撸起。”
孩子爸肯定不会用她的钱,买了单把钱还给她。这使她很泄气,到码头,她又抢着去给大家买船票,不给她买,她又抢着去给大家买雨衣,终于满足了她为大家服务的欲望后,她才安静下来。后来,她和外婆姑姑等人出去吃饭,只要身上有钱,她就抢着往外掏,孩子对金钱宽宏的心态,让她活泼地融入集体中,给大家带去快乐,她也快乐。
没有人天生就是高级的育儿专家,我不是,我们的父辈们也不是。
但古代的先贤们,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教化育人和为人处世的哲理,大多数也潜移默化融入到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在生活里处处得以体现。
荀子在《荀子·荣辱》中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意思是先考虑道义而后考虑利益的就会得到光荣,先考虑利益而后考虑道义则得到耻辱,光荣的,经常走向通达,耻辱的,经常走向穷困。
还有最通俗常见的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儒家学说中的“义利观”,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近代人总爱顺应时代发展,也常跟风做些追求时髦的事情。虽然,物质条件好了,对孩子在各方面的培养,也可谓一掷千金,对孩子金钱观的培养,也差不多都处于“富养”状态。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当你的孩子在拥有第一笔压岁钱的时候,给孩子存起来,并在孩子刚开始明事理时,就让孩子知道了她有一笔私房钱,那恭喜你,你的孩子不“富有”都不行。
家长想给孩子建立独立的理财观念、或者是财务自由的初衷是美好的,但幼小的心灵最先接纳的,一般是最通俗易懂的那一个。
别小看小事情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思维上的一念之差,就足够带偏一个人的三观和认知,做事做人,任何一点私心偏颇,结局说不定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1、什么是穷养儿、富养女?
人们都想遵循好的教育规则。但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金钱观,也综合了其它人生的价值观体现,都是父母为榜样,在生活中无形移交给孩子的。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成长起来的人,大多数都经历过那种食不果腹的日子。
那个时代,零食更是个稀罕物,压岁钱也是,除非条件好的家庭能给孩子自己支配不多的压岁钱,一般情况下,从开始都被家长回收了。
那个时候的条件,才真正算得是“得天独厚”的“穷养儿”环境。
其实,我们的父辈们也是无心的,从他们带孙子的宠爱方式上就知道,从而,也很少人真正去思考过几代人教育模式的好与赖。
在中国,哪一代父母都是相似的,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
但当吃饭都成问题的时候,孩子,也只能被逼无奈参与到生活“救苦救难”的行列中去,绵薄之力,也是力。
从我开始记事时,第一个感受就是家里很穷,非常穷。在吃穿住行上,满足基本需求,就已经耗尽父母的元气。孩子们很小就参与劳动,努力让自己不成为家庭的负担,这种观念深种在我们那代人的心里。也可以说贫穷,有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当然,也让人为此更努力去奋斗。
因此,以前多数人家的孩子,都懂事比较早。
当然,有些人成年后的行事风格,还受其它观念和后天因素影响,也不全是中规中矩。
但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一个顾大局、识大体、有集体归属感和责任感的人?“穷养儿”,除了挫折教育,不过度保护,更要参与生活的历练,而对金钱观的引导,更是左右未来人生的价值存在。
“富养”女儿,是因为自古以来,女子的社会地位不平等,在教育和关爱上都普遍不及男孩,随着时代发展,女权的逐步提升,对女孩的培养,也如男孩一样平等了,包括素质教育、心理健康、阅世能力等,最重要的是培养女孩的独立能力。和传统观念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迂腐观念相比,这些改变已经算得是真正的“富”了。
但现代很多人误解了这个意思,以为富养女儿,就是满足她各方面的物质需求,反其道而行。宠爱无可厚非,精神上富养,物质上与男孩一样“穷养”才对。而女孩的抗压能力并不会比男孩差。
2、家庭责任感中的先义而后利
而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身之养莫重于义》:“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
儒学并不排斥利,这是人自然存在的欲望追求,只是圣人们都主张要“重义轻利”。
现实生活也告诉我们,一个先有义气的人,总会“得道多助”,得利的方式也就不会枯竭;而“重利轻义”的人,最后也只会“失道寡助”,慢慢走向穷途。
对孩子在金钱上的教育,并不需要着重去看待,不让孩子过分去关注家里的钱财问题,可以让孩子把重心放在其它素质和心理的培养上去。
在他们开始意识到钱的用处时,就比如压岁钱,就是个比较敏感的存在,要怎么处理才更合乎情理呢?
很现实的一个问题,他们的压岁钱,本来就是父母这边手送出去的,只不过是变相的返回。在本质上来讲,春节红包也属于家庭开支的一部分,他们拿到的压岁钱,其实就是自家的钱。
家长都明白这个理,但只是现代经济条件宽裕了,多数人都觉得无所谓这点钱,既然已经属于孩子,就顺势归孩子名下存起来,让孩子从小就有一个小金库,让他需要时自己做主,实现财务自由。
这似乎也让孩子的成长充满了仪式感,这看起来似乎是很先进的观念,也使得很多人效仿之。一般家庭,到孩子初中时,存下的压岁钱少则几万,动则十几万。
但我们前题说好的“穷养”呢?穷,是不会有小金库的,就算有,至少也不能让他们过早知道,不能在精神上让他们先成为小“富人”。
让孩子先利而后义,只会在后面多方面的教育上,走更多的弯路。
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知道自己有一笔私房钱,虽然在父母监督下,孩子可能没有胆子擅自使用,但从心理上,她已经把这部分钱,和家庭集体利益完全区分开来了。从心理上来说,孩子更直观体验到的,是利益私有的满足感。
因为父母的暗示,他们意识不到父母红包的对等付出,才有他们这份利的存在,因此,感恩之心更无从谈起。
古人常说“无功不受禄,无德不受宠”,“小金库”骄傲地打破了金钱观里基本的逻辑和原则。
上几代人的成长,是建立在家庭利益为核心下的。但现代的孩子,父母在很多方面,无形中都在指示他们朝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利益为主的方向走,这真不是思想独立,也不是什么超前的教育观,而是在溺爱下,慢慢培养起来的自私而已。
3、对孩子的消费欲,做到张弛有度
“钱是赚来的,不是省出来的。”
这话是从一个经商的朋友口中说出来的,他的老婆非常的节约,把钱看得很重,锱铢必较,哪怕是家里有一定积蓄了,也只进不出。俗话说有花钱的欲望,才会有赚钱的动力,生活是美好,有一半来自于物质欲望。
赚钱是不容易的,要让孩子知道这一点,但生活离不开钱,就像鱼儿离不开水。
生活中什么是必需?而什么是不必要的浪费?要孩子懂需要实践精神,家长在孩子无理取闹时,态度一定要干脆,树立原则,是管好孩子的基本。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要外柔内刚,态度上轻缓,不要在生活中着重去描述金钱物质的享受和好处,培养好孩子的价值观,不嫌贫爱富,不攀比不羡慕;也不要天天对孩子诉苦,把生活说得万般不堪,把钱形容得像恶魔。
让孩子轻松与生活相处,积极满足生活基本的需求,保证基本的温饱,是为人父母应该要努力的事。
金钱,对成年人来说,都是带着杀伤力的,对孩子的价值观培养,更要掌握分寸和方向,要做到张弛有度。不娇惯孩子的物质欲望,也不要让孩子对金钱产生恐惧和匮乏感。
简单点说,家长自身就是孩子树立金钱观的样板。挥霍惯了的家长,孩子也学不会勤俭节约;太抠门小气的家庭,人际关系肯定不好,孩子束缚于物质的拮据,也放不开天性成长,在集体中也会变得孤独和小心谨慎,在人际交往上自卑自闭。
不在生活中过分渲染钱的重要性,淡化金钱在孩子生活中的存在感,让孩子把重心放在学习课业上,家长把重心放在孩子素质和品德教育上,正确的金钱观也就顺其自然的养成了。
让孩子从小树立家庭责任感,在心理上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让他知道,自己永远是群体不可分割的一份子,他对家庭的任何付出,都应该得到认可称赞,长大后,孩子也才会从集体中找到归属感,才能做个真正有责任担当的人。
家是一个人培育自信和安全感最好的摇篮,人生信条里,金钱为一切服务,亲情为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