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产品:解决某个问题的东西
书中对“产品”抛出了三个关键词:某个、问题、东西
(1)首先是某个:“任何产品都没办法解决所有问题”。
理解起来很简单,甚至是那么的理所当然。灯泡就是为了照明,笔就是为了书写。也就是要明白产品要有明确的定位。产品前期考虑得更多的不应该是我们能做什么,而是该做什么或是不该做什么。做东西的时候自己画个圈,可以跳出圈外思考,可最后还是得回到圈子里来,先把圈子填满,再做圈外的东西可能会更应心得手。
(2)然后是问题:“用户+需求+场景”。这是文中所提及关于问题的三个关键字。
①书中有一段对用户这个词描述得很有意思:“这里说的用户,更多指 ‘角色’ 。即自带社会场景的人,比如说,你可以既是爸爸又是儿子,那么我们说你是爸爸的时候,应该涉及一个有你儿女的场景,说你是儿子的时候,就涉及一个有你父母的场景”。
书中还提到一对概念是从前没有遇到过的:“客户,指付钱买成品的人;终端用户,指最终使用产品的人”。对应的一个场景就是父母给孩子买玩具。我们核心的目的很简单,将这个产品卖出去。无论是孩子(终端用户)还是父母(客户)都对这个目的能否达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②.需求,这个词真的是不能再耳熟了。
我们先从一个需求的提出开始。首先,从问题到需求,往往是需要通过一定程度转换的。这个人可能是你,但也可能是讲述人自行进行了转换,甚至在此之前已经进行了一轮转换。转换的过程尤为重要,一定要联系用户和场景,不然很有可能做出来之后处于一个没人用的尴尬状态。
我们是解决问题的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有时候只需要优化一下流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不一定非要做一款产品或系统来解决问题,这种事在学校里实在不少。
哎,提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
“每一个需求挖到最后,都可以归结到人性层面上”。人性这个词的意思不止一个,这里说得不够精准。人性: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智(汉语词典)。这里指的当然是后者。举一下书中的例子:“公益众筹类产品,把握住了人们的 ‘大爱’ ;‘活不到一百岁是你的错’ ,‘人是十大忌,千万不能犯’ 利用了老人们恐惧、从众的心理”。例子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虽然说马斯洛需求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无论正反都是一个人实实在在拥有的内心活动。
而既然是需求,就得去满足它。
解决需求之前得先转换需求。就像小明想喝果汁是因为口渴,偏偏选择果汁可能是因为口感好,而让妈妈去买果汁是因为太累了(小明不可能是贫穷的)。也就是把问题转换为需求,可以尽量了解背后的东西。
然后就是解决需求,解决需求的办法有很多。书中给了三个分支:提高现实,降低期望,转移需求。
转移需求:显然不是有效的解决办法,甚至很多时候是不可取的,但有时候受不可控因素影响(资金、人力),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案。
降低期望:换一种方式满足需求或尽可能满足需求,“买果汁”一图中可以看到使用了 转移需求+降低期望的结合。
提高现实:满足用户需求仅是其中一点。如上案例中,妈妈意识到了小明对果汁的需求,可以找个时间多购买小明爱喝的果汁放在冰箱,就达到了提高现实的目的。
但最后的选择总是需要优先考虑围绕产品的资源(开发、时间...),并不是说用户有这个痛点我们就去做,产品总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总感觉这个思维导图画得不如人意,发现有点模糊“转移需求”和“提高现实”两种方式的概念。概念性的东西理解不够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