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教青春期孩子去看待所谓命运,感恩一课不可或缺
生活不易,人生宝贵,家长如何培养孩子拥有感恩的心
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讲述的是一群不同命运的少男少女的故事。
农村少年小贵十七岁,来到北京打工。快递公司给一群同样来自农村打工的少年洗澡理发换衣服,然后每人发了一辆变速自行车做送快递的交通工具,车钱从送件的收入中逐渐扣出来。小贵挥汗如雨的穿梭在人潮汹涌的城市,想早点拥有这部车,结果车子被盗。
他费尽辛苦找到车子,车的新主人是中学生小坚,小坚生活在一个再婚家庭中,继母和继母带来的妹妹,还有收入微薄的生父。父亲在生活压力之下屡次食言,没有给小坚买变速自行车,于是小坚偷家里的钱去买了小偷销赃的车,也就是小贵的车。多次交涉之后两人达成协议,每人用一天。
最后一次见面小贵被卷入小坚与别人的械斗中,车子被人砸烂,踉跄起身的小贵扛起破烂了的车子扶着墙离开,身后是小坚的目光……
同样是十七岁的少年,家庭情况的不同,生存方式的不同。随着很多地方的逐步开发和农村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村少年到城市打工或读书。打工者,他们的劳动权益能否得到保障,他们的困难能否得到更多帮助,直接关系着他们的生活,也关系着城市的未来,多一个勤劳乐观的追梦人,还是多一个满怀失落和仇恨的失败者。在大学里,同样如此,马家爵案件过去了,但留下的疼痛和思考还在,谁也不希望再出现马家爵类的事件。人与人之间,起码的尊重和基本善意是滋养心灵的泉源,温暖他人,化解仇恨,带来更多的理解。
在城市,虚荣和自尊是不能让一个少年心安理得的接受被轻视的,比车子,比鞋子,比父母,比房子,在每个城市都不稀奇,在所有学校都不稀奇。有的上小学的孩子让父母开车接自己放学时候,把车停到离学校远点的地方,觉得父母的车不高档没面子。这里,也许不该只怪孩子不懂事,大人们不也一直在用这样的逻辑要求孩子吗?
部分农村孩子进城务工后内心不平衡,在该上高中的年纪到城市里找工作,看见自己付出只换取微薄的收入,和城里人优越的物质条件几乎天壤之别。
城市孩子,衣食无忧,偶尔恋爱。但是往往因为长久沉陷在高中情绪里,很多人大学毕业还没完成心理断乳,一旦生活出现较大波折则难以承受。
2010年3月30日,四川大学学生曾世杰在江安校区明远湖边将同校女生彭某杀害,并将另两名同校男生砍伤。事后,经多方调查和曾世杰自己交代,他与受害者并不认识,只是进入大学后,认为自己遭到周围同学歧视,又因容貌遭到别人嘲笑,最终出手杀人。后经司法鉴定,曾世杰在作案时无精神障碍,并具有完全刑事行为能力。成都中院一审判决曾世杰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来源:环球网)
我们的孩子需要有感恩心。一个没有感恩心的孩子会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索取者,得到再多的爱和帮助也觉得理所当然,总觉得自己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地球都要围着自己转,这种心态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
做父母的经常对孩子说:“为了你,我们吃了多少苦?”可是得到的不是感恩,而是一句:“你愿意!”。贫困地区的孩子在学校吃早餐,把发的煮鸡蛋藏起来带回家给奶奶吃,自己只喝一碗稀粥挺过上午半天,记者问:你不饿吗?孩子羞涩的笑着说:不饿。这是成功的感恩教育,来自本色生活。
在农村或者在城市,因为家庭条件或者相貌问题而自卑的学生不在少数,如何处理心理落差,面对现实,是要思考的问题。自卑如野草在内心疯长,则报复如尖刀刺伤别人也断送自己。与其自卑不如自强,但这远非说说而已这么简单,这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合作努力的方向。
所谓换位,不管身处怎样的社会角色,经常假设别人是自己,自己是别人,这是最简单的理解之道,体会别人的酸甜苦辣。这种心理角色的暂时转换,会带来广阔视角和宽容心态。沸沸扬扬的网络炒作事件:贫穷的患儿母亲谢三秀为筹医疗费跪行千米以配合网络策划。诚然欺骗是不对的,但是换位假设这样的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多少也会理解这个可怜的母亲属不得已而为之吧。同样,做孩子的换位自己是父母,做父母的换位自己是孩子,那么曾经一度横亘在中间的代沟也许就不是那么的难跨越了。
善意本来是不需要学习的,那是人性的一部分。但药家鑫案让我们不得不重回起点。一个弹钢琴的优雅少年,开车交通肇事之后再连续刺出八刀,致使原本轻伤的女子终于惨死在血泊中。到了法庭上还在说自己过去的成长经历中父母管教过严,而没有说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似乎自己只是无辜的孩子。而被害人两岁的孩子在每天对着照片叫妈妈,那才是真正的无辜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是现实的生活还是高远的理想,都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勤勤恳恳的付出,可以羡慕,不必嫉妒,可以向往,不必憎恨。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轨迹。可以帮助别人的时候,该有真诚的付出和善意和祝福,但自己的生活,却不要仰仗别人,也惟有如此,才会活出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