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区的绿化地带多,不仅小面积的绿化区多,大面积的公园和湿地也屡见不鲜,尤其最近几年,城区提出了建设“口袋公园”的规划,未来将进一步提升各区域绿化面积。生活在火炉武汉,绿化面积和绿化公园的增多是件好事,毕竟出门再也不怕那种裸晒感了,在休闲的时候逛一下公园,也会让人感到舒心。武汉的青山区有很多公园和游园,比如其中就有一座特别的游园,它曾经是让人嫌弃的排水渠,后经过多方治理和改造,变身为绿化游园,草木如茵,景色秀美,成为受人欢迎的区域休闲地标场所,它的名字叫做南干渠游园。
与其他地方的游园有很多不同,南干渠游园首先在位置上就很独特,毕竟,身在青山这个特殊的区域,能够挤出土地建起一座游园,本身就是很“奢侈”又难得的事情。南干渠游园位于青山区工业路、随州街和工业二路之间,从周边的地名系统也能看出来,工业属性在这个区域所占的比重之大了,而游园的建设也带有偶然成分,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在上世纪80年代末,游园所在的位置还是一片排水渠,工业环境里的水沟嘛,自然条件恶劣了些,被人所嫌弃。后来,有关部门下定决心改造,于是将裸露的排水渠统一建设成地下暗渠,地上的部分则种植树木,形成绿化区,这样一来,曾经的脏乱差环境立刻变成一处优雅的好地方了。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生产和经济建设几乎成为压倒一切的优先级别任务,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远没有现在这么强烈,但排水渠附近的生活区又的确需要一个好的环境。于是,在不中断排水渠的前提下,相关部门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即“明渠变暗渠”,让居民区避开影响,还保证排水渠不继续运行,于是就有了游园的改造工程。可以说,这个暗渠游园改造方案是最优选项,对于各方都能接受,也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困境里,南干渠游园意外诞生,所以说它多少占了一些偶然因素在里面。
游园游园,既是游园,那么侧重点便是在一个“游”字上,实际也的确如此。南干渠游园和一般城市公园有很多区别,首先是大门极其有气势,特别是在一排低矮的沿街老建筑衬托下更加具有震撼力。罗马柱和弧形穹顶,欧式风格元素,敞开式结构,加上偌大的前广场,完全将周围老旧街道的氛围压下去了。游人走在街道上,上一秒还沉浸在国营单位七八十年代的集体风里,下一秒看到南干渠游园大门,便如穿越一般惊讶。走进游园,绿化建筑遍地,宽阔道路纵横,还有各种雕塑摆件,充满设计感,让人完全遗忘了脚下土地的原本样子。
继续走到游园里,各种景致也纷至沓来。爱好休闲的人,随意走动,享受自然清新;爱好运动的人,在锻炼区尽情挥洒汗水;还有绵延的水林和绿道,用来随拍景色,非常适宜。有意思的是,作为一处游园,这里面对于植被还划分了好几个区,有橘树林、樱花林、海棠林,每到春秋时节,各种花卉和观赏果实,挂在枝头,映衬着远处的城市景色,显得独到又沉浸,秋日的风情画让人回味无穷。
到南干渠游园休闲漫步的人,以当地土著为主,且以工作在附近退休还留在附近的老一辈人居多。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人群,在上世纪激荡的年代里,他们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投身建设,从北到南,适应百态生活,最终坚守在武汉和青山区。可以说,这一块长江之畔的土地上,留下了非常多的五湖四海之人,他们用尽青春风华,驻守在这片土地几十年,成全了自己和国家建设,最终荣幸退居幕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类人群也见证了社会和城市的发展,因而对现在的美好生活更加珍惜。
与旁边工业路上的热闹不同,南干渠游园里,完全是一幅安静的自然生态。早上,游园还未苏醒,城市的热闹也刚刚起步,就有很多老人前来锻炼,他们清嗓子练歌唱,雄浑的嗓音让人赞叹。走在游园里,几乎每条道路上都有人在慢跑的身影,他们穿过树林,迎着朝阳,显出活力的气势。可能这样一片区域,他们早就熟悉了,只是换了颜值,换了年代,当年的小伙子成为老人,那种自信已被安然替换掉了。
对于南干渠游园这种改造模式,其实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广泛出现在各个城市,比如说北京就有一条“龙须沟”,当年治理的时候将明渠变暗渠,配合其他改造措施,上演了一段大工程,也反映出劳动人民不畏辛苦的精神风貌。后来,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根据此创作了剧本《龙须沟》,还被改编为同名话剧,受到热烈欢迎。综合来看,这处南干渠游园何尝不是武汉版的龙须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