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328---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这是一种权威的解释。
我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一种精益求精、专注、追求极致的精神。
从事工作多年来,我最佩服的不是高官富贾之人,而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一说到具有一技之能的人,我就由心底升起敬重敬服敬畏之心,无形中有一种肃然起敬之感。
工匠精神的本质特点就是专注。中国古语就有“艺痴者技必良”的说法,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术业有专攻”,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具备了这种精神,无论干任何一件事情就没有干不成的。其次就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再小的事情,只要做到极致都能成就一番事业。再次就是敬业。只有对从事的职业热爱有兴趣,才会用心去做,才会踏下心来去做,才能真正做到“事思敬”。
大家都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我认为这个故事中的庖丁就是一个典型的工匠,具有工匠精神的所有特质。
庖丁对梁惠王说:“我开始解剖牛的时候,看到的无非是一头整牛,不知道牛身体的内部结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三年以后,我眼前出现的是牛的骨缝空隙,就不再是一头整牛。到了今天(十九年),我宰牛就全凭感觉了,不需要再用眼睛看来看去,就能知道刀应该怎么运作。牛的肌体组织结构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我进刀的地方都是肌肉和筋骨的缝隙,从不碰牛的骨头,更不消说碰大骨头了。”
庖丁接着说:“一般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砍。技术高明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割。而我宰牛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又经有几千头,然而刀口锋利得仍然像刚在磨石上磨过的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牛的肌体组织结构之间有空隙,我掌握了这些间隙,用刀的时候当然绰绰有余罗!所以十九年过去,我的刀还跟新的一样。”
庖丁最后说:“虽然我的技术已达到了这种程度,但我在解剖牛的时候,还是丝毫不敢马虎,总是小心翼翼,心神专注,进刀时不匆忙,用力时不过猛,牛体迎刃而解,牛肉就像一摊泥土一样从骨架上滑落到地上。”
之所以用大量的篇幅引用庖丁的话,是想从中再感受一下他的这种工匠精神。从起初对牛的认识,到如何用刀,再到依然专注的心态。这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展示了庖丁的工匠精神形成过程。无不体现了专注、求精、敬业。
据统计,现在的大师级人物,很多都是40、50年代的人,现代人几乎没有。当今社会,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物,就是因为社会太浮躁了,弄得人心浮动,踏不下心来。想搞科学研究的,一时半会出不来成果,还要受制于一些体制的限制,所以也心安不下。心不定,又何谈专注、敬业呢?没有这种特质,想成为大师级的人物是根本不可以的。
反观自己,真的是缺么吆喝么,就是因为自己缺乏这种工匠精神,才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顶礼膜拜。要是我们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用工匠的精神去做,就没有做不好的。
在NLP学习中,我遇到几位具备工匠精神的人,他们一定会有所成就。比如马龙飞导师就非常专注敬业,杨馥宁、董静导师天天晨读、发文,非常专注敬业。不久的将来,都将是大师级的人物。他们是我学习的旗帜和榜样,每天看到他们那么的敬业,那么的专注,那么的执著,那么的坚持,就很令自己感动,就很“馋”,很羡慕,无形当中就影响了自己向他们学习。
在工作生活中,凡事专注、求精、敬业,培养工匠精神,不求功成名就但求无愧于心,也是很好的。
兖州,陈涛,2020.1.3.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