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过去学校和老师一些习以为常的做法,现在会受到社会广泛的批评。可以说,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全新时代,对教育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而仍然处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学校已经处在风口浪尖。当成绩不再是唯一标准的时候,这些学校就会被社会和家长否定。

      现在,学校传统教育策略和社会大形势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普遍性教学和特殊性问题。

        学校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统一的标准,全体学生一个尺度,这是普遍性教学,强调整齐划一和统一的管理。虽然进入智能化时代,这种教育还是必不可少的,但也仅仅是基础性、通识性的。

        智能化时代,大量的技术工人被机器所代替,社会需要更多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这种要求反馈到教育上,就是需要发展学生特长,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这是一个教育特殊性问题。

        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本来是统一的,但是很多学校做不到统一,因为二者的统一需要有三个条件支撑。

        一是资金,特殊性的教学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3D打印、机器人、天文观察台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发展特殊性教学,而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除了发达地区和优秀学校,一般学校根本没有这么多的资金投入。

        二是师资。满足特殊性教学,普通教师是无法胜任的,这些师资属于教师中的高端人才。普遍学校很难产生这样的人才,即使产生了也会流失掉。一个竞赛教练的年薪少则三十、四十万,多则上百万,收入至少是普通教师三四倍。普通学校很难配备这样的师资。

      三是课程,统一的国家课程只能满足普遍性教学,对于特殊性教学,需要配置相应的教材,并且,这些教材需要为学生量身打造,完成这些课程,对于普通学校只会应试教育的老师来说,具有很高的难度。

      有些学校意识到了要兼顾特殊性教学,但是,各种条件不具备,只能进行普遍性、单一的教学。有些学校根本没有意识到,仍在在抓成绩、抓管理、备高考。随着形势发展,家长和社会会慢慢觉醒,一则社会低端人才需要量越来越低,普通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考本科越来越没有价值和意义;二则是社会形态发生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生活,加班加点,唯分数而忽略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的问题会越来越多,社会反对声音会越来越大。

      当前,解决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主体责任在学校,也在教育主管部门,但是,教育转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过程。在搞好普遍性教学的同时,学校应该采取各种方式照顾到学生特殊性需求和个性化发展。解决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学校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