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寒夜》,是课本《现代文学史》里的一小段节选,被汪文宣和曾树生的故事吸引,发觉这本书好像挺“有意思”的,然而读完整本书之后,我知道,它绝不是“有意思”那么简单可以描述的。它描绘的,是一个被黑暗笼罩、被寒冷吞噬的时代和在那个时代里无助挣扎、苦等希望的人们,是一个彻底的、让人窒息的寒夜。
主人公汪文宣夫妇都曾怀着美好的理想走入社会,他们期望着,有天能为自己的教育事业而奋斗,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的,尤其是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汪文宣善良而懦弱,处处忍让,努力工作养家糊口,却仍然朝不保夕、艰难度日。面对妻子曾树生,他爱而说不出口,面对妻子对生活的热情的需要,他渴望而又生怯,而面对母亲和妻子终日的争锋相对,他终究觉得,你们杀了我吧……朝朝夕夕间,变成了只会在心里反抗的、身患顽疾的可怜人。
而曾树生,一个渴望鲜活的生命和爱情的女子,她的丈夫给不了她这样的爱情,她的婆婆总以旧社会“姘头”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她,她虽把儿子送进了当时的所谓贵族学校想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然而儿子也与她不亲近,于是虽然狭小的房间里开着灯,她总是觉得冷清、孤寂。于是她终于决定离开,然而却一直在道义、自由和任人摆布的现实里挣扎…
汪母自私地爱着她的儿子,爱到容不下另一个女人来分享儿子的爱,只能在苦等希望的日子祈祷,宽慰,却又不得不在希望来临的日子里白发人送黑发人,眼睁睁看着儿子在自己面前被肺病慢慢折磨而死,以自己年迈、孱弱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四处筹钱用一口薄棺简单葬掉儿子,带着孙子远走他乡……
寒冷可以通过木板从四面八方袭来,光亮是被黑暗包裹着的,一不小心就会熄灭的暗夜。绝望是有颜色的,时光是会衰老的。巴金老先生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描述了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揭露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