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天:第五章 知觉
这一章我们将要学习知觉以及我们的经历与知识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知觉的。
所谓的知觉,就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观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知觉是对感觉的加工整合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在日常的生活中,某些知觉是无需刻意努力就能做到的,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着的。
我们理解知觉就需要将知觉分为三个阶段:感觉,知觉组织以及辨认和识别客体。感觉在上一节中已做详述,在此略过。知觉组织可以形成对客体内部表征和对外部刺激的知觉,这通常是在没有意识觉知的情况下迅速而有效的完成的。用理查德博士的例子予以说明知觉和感觉加工的分离,同时这个例子也很好的说明了,即使我们不曾意识到,感觉和知觉的过程都是一直进行着的。在第三个阶段,辨认和识别是更高水平的知觉加工过程,涉及到我们的理论,记忆,价值观,信仰以及对客体的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环境客体者能在视网膜上成像,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看到一部分时把它们知觉成一个整体视。知觉,主要就是利用近距刺激(客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来解释和辩论远距刺激(环境中的客体),同样的道理存在于听觉,触觉和味觉等知。在对知觉的理解上,我们要注意其模糊性,它表明在感觉水平上的单一解释在辨认和知觉水平就有可能有多种解释。我们的知觉系统可以发现模糊和不稳定性而知觉成一个确定的解释。模糊性可被艺术家用在其艺术作品上,如达利的“奴隶市场与消失的伏尔泰半身像”。
奥佩尔的几何光学错觉的研究证实了感觉,知觉组织和病人在抽象水平上的差异。错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应用也很广泛,如室内空间的装饰以及电影的方面。错觉的存在说明我们的知觉系统并不能完美的从近距刺激复原到远距刺激。在这里作者介绍了几种知觉加工的理论:赫尔姆霍兹的经典理论,他认为经验(后天)在环境中起重要作用,认为知觉是从特殊影像推论到一般客体或事件的无意识推理过程,他把知觉分为分析和整合阶段,认为是在对世界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去解释感觉。而以考夫卡,苛勒和威特海默为代表的格式塔心理学家则持另外的观点,认为是内在结构先起作用,主张理解心理现象应是有组织和结构的整体。吉布森提出了生态光学理论,主张应把注意力集中到外部刺激的属性上,而不是知觉刺激的机制,提出知觉系统是在复杂和变化的环境中积极的活动的生物体内进化而来的。
在确定注意的焦点时我们要注意两个概念:目的指向性(有意识的选择目标)和刺激驱动捕获(刺激的特征自动抓住我们的注意),除掩蔽注意信息外,其他非注意信息若具有某些特殊的属性才会成为有意识的注意的中心,如鸡尾酒会现象,而其余的则会被忽略掉,这也是我们从繁乱的环境中找到我们需要关注的特殊客体。这个注意的过程的理解需要我们了解前注意加工和注意加工等概念。前注意加工(没有注意和自觉的参与即发生)可以帮我们注意在熟悉的场景中有单一特征的客体。知觉的组织过程(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我们要知觉的对象)要注意图形背景,错觉,轮廓和封闭性的概念。封闭性说明了知觉具体把刺激知觉成完整的,平衡的,对称性的倾向。在知觉的组织原则上,最早由维特海默提出了接近律,还有相似律和共同命运原则。我们对外界环境的完整信息的获得是在整合了位置和时刻信息的基础上,我们对环境的一次注视不可能保留足够精确的信息,也就是说我们不会监控那些习以为常的信息。
视觉系统倾向于把较大的包围的图形,作为一个较小的被包围的图形的参照框架,这便存在诱导运动现象,另外一种运动错觉就是似动现象(φ现象),在室外广告的灯光照明中应用较多。在深度知觉方面,我们需要依赖对感觉输入的解释,这便需要深度线索(双眼线索,运动线索和图形线索)的帮助。双眼关于深度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视差(一个物体在两眼中对应的图像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和视轴辐合(双眼注视一个物体会有不同程度向内侧转动,10英尺内有效),相对运动视差可以提供深度的信息。图形线索(插入,遮挡,相对大小线索,透视线索(会引起ponzo错学)和质地梯度),我们根据深度线索将正常观察到的信息就可以整合成关于环境的三维解释,这个过程是自觉的进行着的。
知觉的另一个特性就是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形状方向上的恒常性,这对于物种的先天生存至关重要。大小恒常性是指在视网膜成像大小变化的情况下感知物体真实大小的能力,在依赖距离线索时容易产生错觉,利用相似形状物体性质的先验知识也可以推断物体的大小。亮度恒常性则是指在不同照明条件下将物体的白度,灰度和黑度知觉成有恒定的倾向(因为存在反射光线的绝对量的改变)。
辨认和识别过程是知觉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给知觉对象赋予意义的过程,分为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的加工,处理外界感觉信息并将外界刺激的物理特殊转化为抽象表征)和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的加工,包括过去知觉,环境的经验,知识,动机和文化背景的),我们可以用音素重建来理解这两个加工过程。我们可以根据不完整的信息识别物体,但仅有完整的各个部分的信息却不一定能识别物体,这是因为我们观察角度的不同。应储存各个标准局部的不同角度的特征,从而能够将各个几何子(比德尔曼提出的物体的组成部分)适当的从各个特定的角度组合。当然对于物体的识别还要受到情境,期望的影响,这个构造和解释的过程因已有知识,场所,环境不同而不同,这便存在定势现象(准备好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对某刺激进行知觉和反应),有运动定势,心理定势和知觉定势,可以影响对两可刺激的解释,注解可以产生对两可解释的知觉定势。情景对知觉的影响依赖于记忆的组织形式。
这一章对知觉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知觉的三个阶段,知觉是感觉整体的整合,是从微观感觉逐渐迈向整体的知觉,结合各种实验的讲解更有助于我们对知觉的理解,同时我们也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对知觉等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