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既是志愿服务的工作力量,也是志愿服务的工作对象,更是志愿服务工作的基础。
从全社会看,当前志愿服务的主要矛盾是志愿服务供给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参与志愿服务和接受志愿服务的需求。
只有做好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才能让参与过的人愿意继续参与志愿服务,才能不断扩大志愿者队伍的数量和志愿服务的质量。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工作?我认为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自愿原则。志愿服务是自愿而不应是行政命令,应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选择,顺应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年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采取社会化动员为主,组织化动员为辅的方式,创新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服务的活动载体,为公众搭建参与社会建设、实现自身价值的开放式实践平台。这是志愿服务的基石,但常常被各级部门所忽略。
2. 快乐原则。要让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要感受到快乐,体会到成长,要将有意义的事做的有意思,将有意思的事做的有意义。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广大青年来做志愿者,才能稳定住志愿者队伍。
3. 平等原则。由于志愿者是自愿参与、寻求快乐有意义的生活,因此在一个团队里只有分工不同,没有级别不同。即使是骨干成员或社工或者参与志愿服务的领导干部,都是志愿者,而不应该体现领导与群众的差异,按能力分工,否则,队伍只是一个短暂的集合体。
4. 能动原则。要充分尊重志愿者的主体地位,把志愿者的内心认同作为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因此,一是在志愿服务项目活动和设计中,充分听取志愿者的意见建议。二是在项目和活动开展中,通过明确每个人的岗位和职责等方式,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增强志愿者的责任感、归属感,把志愿者的精神、热情、专长、服务时间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志愿者队伍形成有机的整体。
5. 核心原则。在每支志愿服务队伍中培养一名或多名骨干志愿者,作为团队的核心力量,负责团队的组织、管理,以及项目的设计、实施,将志愿者的松散性、随意性与项目实施的长效性有机结合。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社工+志愿者”的方式。
6. 分享原则。在调查中发现,志愿者很看重自己参加服务后能有分享评价。这是与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密不可分的,包括拓展人际关系、增加自己技能、体现自身价值等。在积极开展志愿服务的同时应注重分享,每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后应及时组织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进行经验交流,互相谈感受,说体会。在分享的过程中志愿者的成长、进步会获得认可,不足之处也会得到及时的反馈,有助于志愿者个人和志愿者队伍的志愿服务能力及志愿服务水平的提升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