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迹
七夕到了,按广西老家的习俗,初七那天是要过节的,家家要做糍粑,做白砍鸭、扣肉过节。
我邻村的一个姐妹,她在深圳上班,快过初七加上也想念孩子,就请假回家陪孩子。看到她说:“回到家的感觉真好!”,我好生羡慕。
还有一个姐妹也发朋友圈说,初五已经到家里准备帮做糍粑过节。
我突然也想回家,当然现实是我回不去了。回不了家,无尽的想念就来了。
七月初七,是我们村里的壮族人(不代表全部)一年中除了除夕、春节外过得最隆重的节日,糍粑就是节日要做的食物之一。
如果初七那天在路上,熟人间打了照面都会问:“吃糍粑了么?”
又或者坐车时就会有人问到:“要去古旺(地名)吃初七么?”
有点特色哦。
糍粑分为好多种,最常做的就是煎水糍粑,蕉叶粑粑。
在初七前的几天时间,我的妈妈会准备着洗泡糯米,然后拿去石磨里磨成米浆。
现在的人也会想办法节省时间和人力,不用石磨来磨了,村里碾米房趁机推出打米浆的生意。
特别是初六那天,一大早就看到碾米房排队打米浆的人们。
碾米房现在也增加了打干米粉的生意,我们最常用的还是米浆。
米浆用布袋子装在桶里挑着回来的,回家后要把米浆袋子拿出来挤压,把水挤出来了就是白白的湿米粉。
要做煎糍粑就把炒好的馅料(猪肉、木耳、木瓜,萝卜,笋丝一起炒熟)包成团,然后上锅一边煎一边压扁,直到煎熟。
想吃甜的就直接包白糖或者红糖,或者是把糖揉进米粉里,直接包成团后放到锅里煎。
做蕉叶粑粑就是把蕉叶采摘回来修剪好就过水煮一下,洗干净了就可以将包了馅的粉团压平一些包进蕉叶里,然后放到蒸锅里蒸熟即可。
家里最手巧的二妹不仅粽子包得好,包出来的糍粑相当漂亮,又圆又大,妈妈又是将她夸了又夸。
煎水糍粑
蕉叶粑粑
当然了,大热天过节做的食物都容易变质,不容易保存,像我家到现在也没有冰箱,只能想办法。
等晚上入夜了,用一个大盆剩着凉水把菜碗都放到水里泡着,整只大盆搬到楼顶去打露水,第二天一大早再拿到厨房,这样的话能保存一到两天。
节日那天亲戚朋友都会到家里来聚聚,每家每户都是熙熙攘攘,走在村里的小路上都听得到欢快的笑语声。
到了下午四点钟的饭点时更是猜码声、碰酒杯声响起。
我那时候最盼望的就是姨妈能来我家,姨妈家离我家很远,一年的见面也只有春节在外婆家见到,还有表姐妹们,如果她能来,那就热闹得不得了了。
不过,因为路远,加上交通真的不方便,姨妈家是需要渡河才能过来我家这边的,所以常来的只有小舅和爸爸几位朋友,我期待的表姐妹没来。
没有表姐妹玩,我还有弟弟妹妹啊,我们帮着爸爸拔鸭毛,烧柴火做饭,到吃饭的时候还有香槟饮料来喝,我们学着电视把饮料干杯了喝,高兴得很。
过完初七就是忙碌的双抢:抢收抢播!其实我觉得还要再加一抢:抢晒。
七月的天也是多变的,特别是晒谷子的时候,一到中午吃饭的时候就会有阵雨,我们都放下碗飞奔着去收起谷子,好不容易把谷子都收好,盖好了雨布了,天就放晴了,我们又得重新将谷子摊开晒。
尽管是这样,我还是会想念那样的劳作,和爸妈一起,和弟弟妹妹一起,一起为过节而准备食物,一起为农作物而忙碌。
这样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我却唯有在深夜的不眠之夜,回想有着爸妈的家。
--此文寄予七月初七的追忆
——完——
我是笔迹,一个喜欢记录小人物的故事,分享心得体会的女子。左手执信,右手执笔,愿漫长岁月,回忆终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