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探究中,将可能例举到现实或虚构的人物以及人类有意识制造的物品或产生的理念。本文将探究性的分析“何为自洽”,不会也无法解答“如何自洽”。
在探究自洽之前,我们可以先看它的反面,也就是什么是“不自洽”的。当人们感叹某一天才之人“生不逢时”,“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或者当一个人发出“入错行,嫁错郎”这样的抱怨的时候,“不自洽”的模糊概念也就产生了。我们现将这两种说法抽象,可以得到对某个主体“不自洽”的初步的描述:一个因“生不逢时”而不自洽的主体,他在时间维度上发生了错位,离开了“生而逢时”的那个位置,而一个“枳”的不自洽的主体,他在空间维度上发生了错位,离开了“橘”的那个位置,我们可以把时空的错位作为“不自洽”的其中一个特征。“入错行,嫁错郎”则是专门针对人类和人所在的社会群体中的错位而定义的一种“不自洽”。这样我们可以总结出不自洽的第一个特征:主体的时空错位。但是,错位是一种相对化的形容,错位的深度分析将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如何定义主体的错位?错位能否量化?错位是一个常量还是变量?如何才能使主体的错位被修正?
造成主体的错位的诸元有相当程度的混沌性,为了方便经验格式的思维构建进行确认,我们需要将错位诸元进行一个感受性量化,即并非用精确的数字,而是用程度形容词来作为度量值使用,这是一种模糊度量。首先我们讲一个主体置入参考系,也就是一个输入输出系统。那么这个主体将获得以下属性:
①:资源(S(res)),主体所绝对持有的,包括但不限于经济、教育、人脉、环境供养等一切从客体环境获得的投入和支持的总和,资源可以区分为资源类型和资源数量、质量的子属性;
②:主体意识水平(S(cons)),指主体的思想维度,认知高度、心智水平等,主体意识水平在自洽模型中起着监控和调谐自洽诸元的作用,是自洽体系的中央处理系统;
③:生产(S(prod)),指在一定时间内对所拥有资源转换为生产力的效率和产物,生产的生产能力方面,包括但不限于智力、体力、精力、创造力,生产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对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对生产产出的丰富度和数量、质量。生产的产出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产品、作品、思想理念、言语、印象等一切从主体输出向客体环境的存在。生产也拥有生产力能力、产出类型和产出数量、质量的子属性;
④:(S(cost)),消耗,包括生物性的、无意识的和意识的对资源和进行的无生产率转化的消耗。拥有四个属性后,我们定义了自洽情形之下对一个主体进行评价的四个参考值。
相对的,我们也赋予主体所存在的客体环境以与主体有着直接关联的属性:
①:资源供给(O(res)),即客体环境能够提供给主体的一切投入和支持,这和主体所拥有的资源这一属性直接关联。(资源供给不是一个标量属性,因为存在着客体环境对主体的拆解和摧残,这是反向的资源,如果客体环境对主体的投入和支持小于其对主体的拆解和摧残,那对于主体而言资源将是一个负数)。
②:客体环境维度(O(dim)),客体环境维度是否与主体意识水平相符,这和主体意识水平这一属性直接关联;
③:客体期望(O(exp)),即客观世界对出体生产力和产物的类型和量的需求,这和主体生产力这一属性直接关联。当我们将这一输入输出体系动态化后,我们可以模拟一个自洽主体,如果在这个体系中,主体的意识水平与客观维度形成一个恰好合适的位置关系,主体能够从客体世界获得无论类型还是量都恰到好处的资源,恰到好处的满足自身消耗后,又能在自己意识水平恰好能够处理的水平上,生产力能力、产出类型和产出数质量恰到好处的满足客体期望。
我们将先将主体内部的属性分别量化,输入输出端的绝对值错位率,当错位率为0;再将主体的这四个属性统一量化,称为主体输入输出权重(SIOW),最后将客体环境的三个属性统一量化,称为主体输入输出权重(OOIW),取两个量的绝对值错位率,当错位率也为0,也就是,当主体内部的资源获取、消耗和生产做到恰到好处的等值,同时主体和客体环境所对应的属性前都做到恰到好处的等值,在任何一个环节和结构中都没有瓶颈和错位的时候,这个主体便做到了自洽,而主体与客体中任何一个属性的类型、消耗或质量不对等,都会造成主体的不自洽。
由此,我们得到了自洽体系的第一个自洽模式,即位置的自洽和输入输出的自洽。这个自洽是空间关系的自洽,也是自洽的第一层。
得出第一层的自洽模式后,我们发现,这个自洽模式是静止的,它没有时间演进和跨度,解释不了类似梵高这样的生前穷困潦倒(不自洽),死后名满天下(自洽)的情况。因为个体和与他紧密相关的客体环境都在无时无刻的变化中。一个自洽主体的MIOW发生改变(发展强化,或者衰退)而其客体环境的OOIW相对不变,则自洽的主体也会变得不自洽;同样,一个原本不自洽并且MIOW未改变的主体,若其客体环境的OOIW改变并且是向减小同其主体MIOW错位率的方向改变,那么即使不自洽的静止主体也将迎来自洽。因此,如果一个主体想要在时间格式下保持自洽,那么就一定要有意识的将主体自身发展与客体环境变化紧密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持一个时间的自洽,也是自洽的第二层。
这里要解答一个可能的疑问和进行一个优化。首先一定有人会疑问梵高的举例中,主体已经生理死亡为何还能与客体环境自洽?这里就要借用存在主义的一些理念来进行阐释:主体的生理死亡并不等于主体的消失,因为他依然在被其它主体作为客体使用。主体的生理死亡,其S(res)、O(res)、S(cons)、O(dim)、S(cost)都已清零,而唯一存在的是S(prod),在梵高的例子中可以理解为他流传于世的画作,他的画作在后世充分的满足了客体环境的需要,所以他在他死后的时间中获得了自洽。如果一个主体想要在时间格式下保持与客体环境的自洽,那么他将需要稍高一些的主体意识水平d+S(cons),这个常量d一般是高于客体环境维度O(dim)1至2个值,代表主体意识水平需要稍高于其所在客体环境维度1至2级以达到能搞有效的驱动主体变化与客体环境变化维持自洽。d值不宜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将使主体意识水平难以同主体存在协调,过低则造成S(cons)与O(dim)的错位率增加。
到这里,我们的主体似乎已经达到了自洽,然而他仅仅只做到了“洽”,因为他现在与客体环境紧密相连,无时无刻都要与,一旦离开这个客体环境他讲进入绝对的不自洽之中。换句话说主体到目前仅仅做到了“他洽”,离真正的自洽还有重要的一步,那就是个体的独立性。个体不仅要做到在客体环境中,输入输出模式下的自洽,更要做到与客体环境断绝时,个体依然能够做到最大程度的不依赖客体环境而能够做到的自洽。这样的模式下,主体将被要求在一下方向上进行优化:
①尽可能的减少对客体环境的链接路径,保证个体的独立性(高内聚,低耦合);
②增强在脱离客体环境后仍然拥有足够的资源保障个体存在和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自持力;
③主体更换到新的客体环境中能够快速适应并形成新的自洽体系,(充分做到①能够对此要求提供优势)。
当最后一层满足以后,我们终于能够确定,这一个体做到了“自洽”,也就是个体的自洽。
以上的自洽理论体现的均为一种适应客体环境或者演进为可更换客体环境的自洽,事实上这样的自洽并为发挥出主体同样可以作为其他主体的客体存在,主体主动对客体环境施加的改变事实上也是其他主体感受到的客体环境的改变,这就使主体获得了对客体环境的能动作用的合理性。具有高度自我意识的主体不仅需要顺应与换位,更需要拥有改变客体环境的能力。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自洽”的含义:表示主体在个体独立自持和与客体环境在时间、位置及其输入输出关系中达到的最逼近于零错位率的状态。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实际上,自洽的概念古已有之,人类文明中不乏悟到自洽并超然于斯的哲学大师。自洽不过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们、人与自我的独立、温情、灵性、智慧、随和、自然而然的关系。自洽更是入世的,无门槛的哲学理念,哲人能达到、普通人一样也能达到。它是个体存在的终极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