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这一周可以写的话题有很多,例如母亲节,纪念512十周年,但还是写一个无关痛痒的烂大街的话题,我没有答案)
人活着到底为什么?这是一太大的题目,换小一点的题目,人活着要不要舒适,或者人活着就是为了舒适?
估计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我们的国家不也是提出了小康目标和让人们过上幸福生活的目标吗?
舒适与方便可能就是个人或家庭幸福生活的主要标志和目标,也是多数人努力的方向。当然具体到个人还有很多的附加标准,比如房、车、玩和吃、穿、用、行,还有就是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比较。
以上所有这一切都是物质或身体层面上的需求,无关乎精神。
物质追求是没有天花板的,超越了舒适与方便的范畴,是人性里最深处的东西--贪婪,永无止境,这也会是导致人自身甚至人类走向灭亡的根本。
那什么是舒适呢?百度上的解释是“指身心安恬称意,生命的自然状态及心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的感觉”,从这个定义上看,舒适是一种满足、惬意的状态,这主要是心理状态,与物质的丰富与否关联不大,与幸福指数倒是相关,在一些不发达甚至贫穷的国家或地区,幸福指数可以是很高的,例如以印度教为国教的尼泊尔,它的GDP是最低的,但它的幸福指数却是世界最高的,这与他们每人都能满足基本生活以及都有信仰有很大关系。当然北欧国家的人们幸福指数也很高,这与他们生活的富足以及高福利有关,但这种状态能否持续还是个问题,而且现在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了。
我想问一下,幸福指数是不是人追求的唯一目标呢?你愿意成为尼泊尔的国民吗?可能很多人这时又不愿意了,觉得那样平平淡淡的过一生也没意思,不咸不淡,没有理想与追求,没有奋斗,没有起伏。
每一个人的生活怎么度过,在不同的环境里,国度里,信仰里,都有不同的对待与选择。
那我们该怎样选择我们自己的目标呢?是舒适的幸福指数,内心的平静,还是名和利,还是为帮助他人,还是自己所选择的信仰,还是免于恐惧,还是长长的活着?
其实在我们没有信仰的国度里,上面生活方式的怎样选择都是可以的,并没有绝对的高低或对错之分,不同生活理念之间的标准相差甚远。
但现实中的选择却不是这样,没有那么多的多样性,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中心似乎都是为了钱,一切都是为了挣钱,挣更多的钱,永远没有尽头。挣更多的钱,当然会在物质上得到任意和随意的满足,但在幸福指数上只能待一会儿,远不能长久和持续,同样在舒适区也只能短暂的停留,财富的不安全感带来的焦虑会不断侵扰,所以也不能在舒适区里得到永久的满足,那怎么办呢?处在现在的世俗社会里,很难有一个明确可行的方法,
在没有最终找到的一揽子办法之前,临时可用的方法就是平衡,平衡各个影响生活和生命的因素 ,比如金钱或利润、荣誉、享受、舒适,健康,长寿,关系等等之间的平衡,根据自身的优劣势和不同阶段,调整它们之间的权重和取舍,最终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以至长期的平静。
能否做到长期的平衡和平静?有些怀疑,毕竟这是权宜之计,靠自身的力量和技巧来调整自己的最终目标,有点像拽住自己的头发离地一样,只有想法没有可能。
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是可以有答案的,只要你愿意去寻找。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