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前天对于灾害风险洞察的思考。像这样的有意识去思考产品何去何从的过程,需要作为一个固定的动作去完成,及所谓刻意练习。一方面是练习对产品的思考,一方面练习写作的能力。写作过程需要有具体有深度的内容来支撑。
关于灾害监测,很明显关注的主体是灾害,而需求的关键点以及设计的立足点都应该围绕“监测”二字展开。这几年参与气象的项目,监测的概念在大脑里面存在,但并不特别的清晰。一是关于监测所涵盖的时间范畴,二是监测所涵盖的应用场景。气象里面的监测无外乎是关于气象观测站对气象要素的实时观测,而后接触到的摄像头所谓的实景监测,卫星和无人机的遥感监测,雷达回波探测等,监测是针对事物实时状态和发生发展过程的变化趋势进行观察和测定,目的是帮助用户获得事物的最新的状态信息 和内在规律。
因此,灾害监测所关注的一次灾害从发生、发展、到结束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关注四方面的信息,一是任意时刻灾害的状态,及强度,二是引起任意灾害状态相关的背景要素,包括气象、水文、地址等方面的要素,三是任意时刻灾害状态所造成的影响、四是灾害的对比分析。
对于灾害的状态,因为针对的是某一个特定时刻,因此在数据上就不再关注时间维度,而重点考虑空间维度。而对于灾害空间维度首先考虑宏观层面,基于灾害强度栅格数据进行空间分析,提取等值线面,结合色标进行渲染最终生成的专题色斑图。这张图能够从总体上告诉用户,整个区域内那些地方正在发生灾害,不同的地方灾害强度等级如何。而针对决策用户,灾害强度需要从全局的层面,细化到地理空间区域或行政区的粒度,目的是能够回答决策用户,整个辖区内,不同地区受灾的程度,以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而针对应急部门或者特定的服务企业,我们将灾害强度力度细化到具体的位置,这类位置包括向河流隐患点、山洪沟隐患点这样的具有独立坐标的矢量点对象,也有河流、交通线路这样的矢量线对象,当然如果有条件获取到对象的矢量面数据,我们可以提供更精准的灾害强度监测数据。
对于灾害过程相关的背景要素,通常来说包含静态资源数据、动态要素监测数据、指标数据三种类型。对于静态资源数据,我们在后端与灾害过程简历关联后,在前端基于资源的形态,进行地图叠加展示或者列表形式展示,静态资源通常不具备时间维度,因此不考虑时间轴的应用。而对于动态监测数据,则比较复杂,因为动态资源数据具备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因此我们在考虑空间分布展示的同时还要关注基于时间序列的数据获取。而指标,通常来说只是静态的关系数据,是前端主要维护的内容,也是灾害监测模块少有的数据写入操作。
对于灾害所造成影响,通常是对于灾害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失的分析,包括人口、GDP、耕地等等一些主要的承灾对象。而这类数据的分析也主要停留在决策层面,所以以区域和行政区的粒度即可。对于任意点潜在损失分析,在缺少有效的风险区划的前提下,暂时只是理论的可行性,可以作为未来的一个重点。
最后是灾害的对比分析,特别是相似过程的比对。告诉用户同样状态和发展趋势的历史同类灾害过程,所延续的趋势和造成的影响,目的是支撑决策部门采取行动进行干预,减少损失。
灾害监测针对正在发生的灾害,因此对信息展现的时效性、准确性和传播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系统页面要做到界面需要有直观的预警提醒,通过前后端实时通讯机制即使将后端监测结果推送到前端,同时考虑到传播效果,可以考虑结合短信和微信公众号进行预警的发送。
下一篇关于灾后评估,将重点剖析灾害发生后,所产生的种种影响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