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想去医院,但是谁也离不了医院。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可能也就决定了何时去医院。只要干预这些细节,那就一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挡在去医院的路上。
疾病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突然发现的
但是很多病没有症状,一旦发现就是中晚期,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比如,很多胃癌的病人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我们都知道,持续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以导致胃癌。而从这种慢性的、持续的,甚至没有症状的细菌感染发展成胃癌,需要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再比如结肠癌,从一个良性的腺瘤逐步演变成恶性肿瘤,通常需要15年。
女性持续的高危型HPV感染到发生宫颈癌,一般需要大约十几年(高危型,就是最容易引起宫颈癌的病毒类型)。
还有,中国人死亡原因第一的心脑血管病,也是从青壮年开始,血管上就开始出现斑块,经过20-30年的进展,血管逐步狭窄。当狭窄超过一定范围,才会出现心脏病或脑血管病的症状。
当然,这些时间、数字因人而异。
列举这些数字,是为了说明这种无症状的进展是多么漫长。但是,一旦出现症状,多数都是中晚期。
医院里常有一检查就到晚期的患者。比如肠癌。肿瘤已经长到把肠子都堵住了、梗阻了或者已经发生了远处转移,病人才到医院。
再比如,病人剧烈胸痛。做心电图、查心肌酶,发现已经是心肌梗死了。
这个时候再问病人:怎么这么晚才来看病呢?
很多人的回答都是:我平时很好,没一点儿感觉,为什么这个病突然找上我呢?
那你可能会问:这些病能在体内藏这么久,我们却感觉不到,是敌人太狡猾了?还是人体太麻木了?
都不是。
之所以人体能够在疾病状态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出现明显的症状,是因为人体有一种代偿机制。
什么是代偿呢?就是代替、补偿
身体某些组织或者器官持续受损,已经没办法修复原样了,人体就调动没有受损的部分,加快补充或者代替受损的部分完成工作。
举个例子。
刚才咱们提到的幽门螺旋杆菌会持续攻击胃的细胞,引起胃炎,细胞就会死亡。
这个时候,人体就会启动代偿机制,让深层的干细胞加速分裂,赶紧补充死亡的细胞。这样就防止发生严重的穿孔、出血。
所以,人体的代偿能够让器官在持续损伤的状态下,基本上能够满足功能,也就是凑合着用,所以才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
只有到了疾病晚期,代偿不动或者超过极限了,症状才会出现。
代偿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器官的基本功能,也就是为了保命。
所有的慢性病,人体都会启动代偿。
比如高血压。
血压持续增高,心脏射血的负担就会增加。所以,心肌就会变得肥厚,射血才更有劲。这是代偿。
甚至冠心病病人,血管狭窄了、堵了,这根堵了的血管周围的小血管就会变粗、变长,甚至长出新生的血管,替代这根堵了的血管给心肌供血,防止发生致命性的心肌梗死。这也是代偿。
所以,经常犯心绞痛的老人反而不容易猝死。
为啥呢?
因为有代偿。长期的心绞痛,已经让病人狭窄血管的周围长出了新的小血管。
反而有时候年轻人心梗了更容易死亡,就是因为还没有形成这些用以代偿的血管。
代偿是人类一种伟大的保命机制。
这种机制让我们在没办法去除持续损伤因素的情况下,先妥协着活下来。
这本身是有利的一面,但是另一面,也掩盖了病情。
如果能去除病因,病情还可以逆转。但是如果病因持续存在,时间长了早晚还会出问题、出症状,甚至有些慢性病还可以发生癌变。
也就是说,代偿带来了妥协的生存。但是时间久了,也会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
代偿带给我们疾病防治的启示
知道了代偿的原理,你也就知道怎么有效预防和治疗慢性病了。这就是这节课要说的:健康的智慧。
多数慢性病出现症状前的因果关系链条概括为:高危因素—修复、代偿能力下降—疾病隐性期。
接下来,我就从疾病发作之前的这三个关键环节的第一个~高危因素开始,讲讲如何科学管理健康。
什么是高危因素呢?就是目前已知的,对于疾病的生成和发展具有高度相关性的某些因素。
1. 基因。
美国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携带一种叫做BRCA1的基因,她患乳腺癌、卵巢癌的几率大大增加。这种基因就是高危因素。
2. 慢性病毒或者细菌感染。
乙肝病毒感染可以引起肝炎,之后引起肝硬化、肝癌。
3. 一级致癌物。
比如,雾霾、亚硝酸盐、槟榔、黄曲霉素等。
4. 饮食过烫。
喝热茶当水温过高,超过65度的时候,食管上皮受损,上皮细胞加速分裂,这样食管癌发病风险大大增加。饮食过烫,这也是高危因素。
5.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医学权威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指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全球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中国因为饮食结构问题造成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癌症死亡率都是世界人口前20的大国中的第一名。包括:钙、膳食纤维、水果和蔬菜摄入不足,红肉、加工肉类摄入过多,高纳饮食、含糖饮料等等。
6. 肥胖
肥胖会引起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哮喘发病率增高,肥胖还可能与大脑萎缩有关。
肥胖还带来了13种癌症的高发。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引起中青年女性直肠癌、结肠癌发病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就是肥胖。只要是BMI超过30(BMI是体重指数,是用体重的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结、直肠癌风险立刻增加近一倍。所以,肥胖也是多种疾病的高危因素。
这些高危因素中,除了基因没有好办法改变,但是,避免其他的高危因素,也就减少了日积月累对器官和细胞的损伤,减少了修复和代偿的压力。也就是从源头上,降低了疾病发生的概率。
所以,针对疾病因果关系链的第一个环节高危因素,建议:
1. 预防或者治疗慢性感染。
比如,通过注射乙肝疫苗,通过阻断传染途径,应用药物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等等,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肝癌的发生。
再比如,注射HPV疫苗预防HPV感染,如果已经有感染,积极治疗也可以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生,等等。
2. 避免高危行为。
高危行为包括抽烟、过度饮酒、熬夜、过烫饮食、雾霾天不戴口罩、食用可能含有亚硝酸盐或者黄曲霉素的食物等等。
3. 健康饮食。
少吃糖,少吃红肉和加工肉类,少吃盐。多吃膳食纤维多的食物。比如全麦面包、燕麦片等全谷物、杂粮,多吃水果蔬菜,多摄入高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比如某些海产品。
尤其是膳食纤维。一项研究分析指出,增加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体重、血糖、血压、血脂,降低冠心病、糖尿病和肠癌等多种疾病风险。
可能很多人觉得膳食纤维少吃点也无所谓。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会告诉你后果有多严重:肠道菌群会被活活“饿死”。
我国营养学会在2000年提出,成年人适宜摄人量为30克/日,目前我国国民从日常食物中摄取的膳食纤维只能达到8-12克/日。尤其是对于糖尿病、肥胖患者更应该注意补充。
关于健康饮食,特别是膳食纤维,可以参考我们以前所讲的微课堂内容。
积极践行玫琳凯健康“三养”
健康“三养”是玫琳凯与全球先进健康专家研究并倡导的全新生活理念,它包含三个方面:营养、保养、休养。
玫琳凯倡导“让每个家庭都有1个懂健康的人”。我们一起努力,让自己成为家庭中最懂健康的那个人。
(以上图文摘自得到APP、百度百科)
健康微课堂•2019.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