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当奇葩
本期核心:如何抓住孩子的兴趣点?
画面重现:
儿子进门就兴奋的说:我要是奇葩就好了。
我顿时愕然,然后哭笑不得,决定不搭理。这是什么理想?辛苦养了这么多年原来是一朵潜在的“奇葩”。
儿子又问:有没有听过一档叫做《奇葩说》的节目?
我说:听说过的。
儿子接着问我看过吗?我摇头说没有。
儿子就有点失望,他说:这节目很酷,值得看看的。
已经非常不耐烦,就有些敷衍,心里还有些不屑,抱怨着现在的孩子怎么就是喜欢这些“另类”的上不了正席的东西。
儿子显然对我的态度非常不满,非要和我一起看一场,我现在还清楚的记得我当时的震撼感觉,那一场的辩题是“一秒共享知识你同意吗”。
陈铭和詹青云的“神仙打架”、薛兆丰的“经济学思维”、蔡康永的“高情商”的对抗、傅首尔的幽默反驳,各具特色,精彩无比。
儿子看我看得开心,就说:我的推荐没有错吧!
我点头:不错不错,相当不错。能当这样的奇葩可不容易哦。
儿子表示赞同:对呀,要读很多书,要会思考,要会说话。
然后,儿子很严肃模仿我的语气问:怎么样?妈妈,从这次事件中你有什么收获吗?
我也严肃:有的。对任何事物不能凭一些表面和碎片化的印象断章取义,妄下判断。
儿子很满意,谈话结束。
事件反思:
1. 不要小看孩子们的一次稀疏平常的询问,很可能就是一次难得的“共同成长”的机会。这样的谈话每天在生活中会发生很多,孩子在父母面前会有天然的表现欲,很期待在父母那里得到认可。所以,他们会尝试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和父母分享,这个时候父母的回应就非常重要了。我的建议是:真实回应就好。
孩子感兴趣的我们真的不感兴趣,不要硬着头皮说“喜欢”,然后孩子想跟你深聊的时候你却像个傻子一样啥都不知道。就真实表现你的不感兴趣甚至是不认同的态度就行了。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和狭隘,这次你不喜欢下次就不和你聊了,对他们而言平等而真诚的交流是最重要的。告诉他们我不了解、不喜欢,然后诚恳的问“我想听听看你为什么喜欢呢”。这样自然的搭建一个平台,孩子愿意说不是因为你很懂,而是因为你愿意听。这种“愿意”体现的是尊重、是理解的诚意。
2. 不要小看孩子们的开放程度和接受能力。说实话,我之所以对这档节目感觉不太好是因为偶尔看到了一些选手的奇怪打扮,好好的男孩子非要打扮成贵妇和少奶奶,然后网上的截图也是那些犹如“车祸现场”的辩论现场,实在是让我们这些“正经人”大跌眼镜。
可是看完了这一场,我意犹未尽的忍不住翻看其它场次,发现这档节目辩论的话题无论是宽度还是深度都很厉害,理性的话题烧脑,感性的话题催泪。比如“要不要对父母关闭你的朋友圈”、“在外面过的不好要不要告诉父母”、“能看到他人的剩余生命要不要告诉他”,这些话题已经进入到哲学领域中有关“生死”的讨论了。
所以,世界在变化,速度还很快,父母经常会有跟不上孩子思维的焦虑:“搞不懂你们这些孩子在想些什么”“搞不懂你们怎么会喜欢这些东西”,类似这样的抱怨经常在父母的脑中萦绕回环并欲罢不能,挥之不去。
既如此,何不换种思维?“搞不懂”你就问问孩子呀,明明不是智者非要求自己无所不能,明明想知道孩子的心思又不肯问,不肯问又忍不住自己胡思乱想,这种费力又不讨好的事情成年人还揪住不肯放是不是执念太深了呀。
3.有很多新事物披着桀骜不驯的外衣,但是灵魂却是真挚而圣洁的。千万不要小看了他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