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丹退役后为什么不去当教练呢?当满级大佬回到新手村:我们一个动作都学不会?
【写在前面:给家长的话 💌】:为什么最顶尖的专家,往往不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个关于天赋、认知与沟通的深刻话题。今天我们从乔丹不当教练这个有趣的问题切入,和孩子一起探讨“天才的盲区”。这能帮助孩子理解,会“做”和会“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能力,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学习的本质,也更懂得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良师。
新鲜事儿,慢思考。
哈喽,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贝东老爸。
聊起篮球,有一个名字是绕不开的,那就是迈克尔·乔丹。
“篮球之神”,六次夺得总冠军,职业生涯拿奖拿到手软。可以说,他就是篮球这项运动的“天花板”。
按理说,这么一位大神,退役之后最顺理成章的选择,不就是去当个教练,把自己一身的绝学传授下去,培养出更多的篮球巨星吗?
可奇怪的是,乔丹从来没正儿八经地当过主教练。他宁愿去做球队老板,在场边气得直拍大腿,也不愿意拿起战术板,去指导球员。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看不上当教练这点工资?(当然他也可能更想经商)
不,这事儿的背后,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甚至有点“反常识”的道理。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天才”往往当不了好老师。
1
咱们先来看一个名场面。
很多年前,美国出过一个教学片,叫《乔丹教你投篮》。

我当时心想,这可是“神”亲自教学啊,必须得学!
结果点开一看,乔丹在里面是这么说的:投篮的关键,是你跳起来以后,先别急着出手,要在空中观察一下,再决定怎么投。
我看完,脑子里就三个字:啊?
啥叫“跳起来观察一下”?我们普通人跳起来,能不马上掉下来就不错了,还观察?
这哪是人话,这简直是“神话”。
他说的每个字我都认识,但连在一起,我一个动作都做不出来。
这种“鸡同鸭讲”的尴尬,在很多顶尖运动员身上都出现过。
比如科比,他有一次看女儿的校队比赛,回家就急了,问女儿:“为什么三个人防你,你就传球了?你应该直接突破啊!”
他女儿很委屈:“教练就是这么教的,说三个人防就必须传球。”
科比更火了:“这什么教练!三个人防守,正是机会啊!”
你看,在科比的世界里,“三个人包夹”约等于“机会来了”;但在普通人的世界里,这约等于“球要丢了”。
还有“魔术师”约翰逊,他短暂当过教练,在场边急得跳脚,冲着球员大喊:“传啊!传过去就是空篮了!”
旁边的助教一脸无奈地说:“教练,他看不到你说的那个传球机会,我也看不到,全场可能只有你能看到。”
这就是天才的第一个“教学诅咒”:他们已经把无数复杂的技能,内化成了本能。
对他们来说,那些神乎其技的操作,就像我们吃饭喝水一样自然。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我们这些凡人,为什么连这么“简单”的动作都做不出来。
2
你可能会说,这是不是只在体育圈才这样?
不,这种“天才的盲区”在任何领域都存在。
我给你举几个例子,你马上就明白了。
网上有个段子,演员赵文卓教大家怎么快速练出马甲线。他的方法是:倒挂在单杠上做仰卧起坐,如果觉得不够刺激,还可以抱着杠铃片做。
网友看完纷纷表示:教得很好,下次别教了。
这跟乔丹教投篮,是不是一模一样?

还有个故事,说数学家陈景润去讲课,讲到一个公式,他说“由此可知”,然后就直接跳到了结论。
底下的学生全懵了,完全看不懂是怎么“可知”的。最后没办法,又把陈景润请回来,他老人家花了整整四块黑板,才把那一步“由此可知”给推导明白。
在他眼里的一小步,在我们这里,就是一整个太平洋。
更搞笑的是,有人问那些长得特别帅的男明星,怎么跟喜欢的女孩搭讪。
他们的答案通常是:“就直接走上去要联系方式啊,我每次都成功。”
这简直是“究极凡尔赛”。他们无法理解,我们普通人走上去,大概率是被当成骗子。
你看,无论是打球、健身、做数学题,还是社交,顶尖天才们的共同问题是,他们无法想象普通人视角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他们的成功经验,建立在他们独一无二的天赋和资源上,对我们来说,几乎没有可复制性。
3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当老师?
有一个回答,我特别认同:
最好的老师,不是天赋异禀的天才,而是曾经很“笨”、但通过刻苦努力取得了不错成绩的普通人。
为什么?
因为他们曾经“笨”过,所以他们掉过我们所有人都可能掉的坑。
他们知道哪一步最容易出错,哪一个概念最难理解,哪一种练习方法效率最低。他们走过完整的、从0到1的路,所以他们能画出最清晰的地图。
举重冠军吕小军,能给你讲明白深蹲怎么从200公斤突破到300公斤,因为那是他的专业领域。但你要问他怎么从“空杆”蹲到100公斤,他可能也讲不明白,因为那段路他可能“嗖”一下就过去了。反倒是一个从小白练起来的健身教练,能给你最有效的指导。

说到这,我们再回到乔丹。
他自己其实很清楚这一点。曾经有人当面问他为什么不当教练,乔丹坦言:我没有那个耐心。
他说,现在的球员,对胜利的渴望和专注度,跟他那个时代没法比。如果让他去教,他可能会被活活气死。
所以,他选择当老板,而不是当教练。这是一个“神”对自己清醒的认知。
所以你看,乔- 乔丹不当教练,不是因为他不会,而是因为他“太会了”。
他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遵循着不同的物理定律。
这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一个人在一个领域能达到的高度,和他能把多少人带到这个高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能力。 前者靠天赋和努力,而后者,靠的是共情、耐心和能够将复杂问题“降维”翻译的智慧。
贝东老爸观点:真正的“大师”,不仅在于自己能站上多高的山巅,更在于他愿意并有能力,为后来者搭建一条通往山腰的坚固阶梯。能做到前者是天才,能做到后者才是宗师。

思考与讨论:
- 1. 在你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那种自己很厉害,却讲不明白的“天才型”老师?或者那种自己也许不是最顶尖,但特别会教的“努力型”老师?
- 2. 你认为在哪些学科或技能上,“天才”老师可能更有优势?在哪些方面,“努力型”老师会更适合?
- 3. 想象一下,如果你要教一个完全不会的人一项你最擅长的技能(比如打游戏、画画、骑自行车),你会怎么设计你的第一节课?
好了,这就是本期《Decode 万象》的全部内容。
我是贝东老爸。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重要的不是追赶每一个热点,而是在喧嚣中建立自己的思考坐标。
新鲜事,慢思考。我们下期再见。
《Decode 万象》:属于少年的商业科技周刊
新鲜事儿,慢思考。
大家好,我是贝东老爸。
同为家长,我们都明白,想让孩子跟上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光看教科书肯定是不够的。
所以,《Decode 万象》来了。
我们不聊别的,就聚焦驱动未来的两件大事:商业和科技。
我的任务就是用大白话,带孩子们看懂新闻背后的“为什么”,帮他们真正理解这个世界是怎么运转的,为未来做好准备。
欢迎订阅关注,和我们一起,陪孩子读懂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