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西安这座古城,正式接触并不多,但小时候的一次接触,却给我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这印象随着时间流逝而定格在记忆里,成了一张顽固的标签。当然,我知道不应该太主观。也不应该一概而论。下面就事论事,说说经过。
1.去西安旅游
小时候,有一次跟着大人去西安旅游。
那个年代,交通很不方便,整个学校的老师,包下一辆破旧的大巴车,带着各种各样的干粮,就这样上路了。
一路上,大巴车摇摇晃晃,用三天三夜的时间,艰难地翻越了豆腐岭、秦岭,期间,在深山老林里迷过路,在山村野地里加过油,在悬崖边撒过尿,上车后听大人们说起,还感到很有些后怕。
终于,车停在一家古老的公园附近。我们下了车,还饶有兴趣地进公园转了转,然后发现挺旧的,还不如我们本地的公园。在大门口品尝了西安的特色大油条之后,我们就三五结对,踏上了探索之旅。我跟着大人们,先后参观了华清池、兵马俑,和小伙伴们留下许多难得的照片,我还在骊山半山腰如愿得到了一把闪闪发亮的大宝剑。
2.在西安被宰的外地人
来到西安,人生地不熟,吃饭成了大问题。西安的物价超出我们想象。或者说,他们的物价在遇到外地人的时候,会自动上升很多倍。
一份昂贵的炒面多少不记得了,只记得很少很少,完全不够吃。干硬的泡馍也不必说。单说说茶水的事情。
我们小孩子活动多,最爱渴。开水不多了,妈妈和另一位阿姨带我们去一家小饭店倒点水,老板娘说的话又快又听不清,年纪很小的我也听不懂,记不得,只记得她态度很傲慢,口气很不好,似乎是看不起我们乡下人,甚至两手把我们往外轰,就像我们在家里撵小鸡一样。那时候,幼小的我真的感到了巨大的屈辱,平生第一次对这个老板娘产生了愤怒的情绪。最后我们出来了,带着两个馒头和一玻璃瓶子开水。
后来妈妈和阿姨谈论,我才知道,老板娘一杯水也不给我们倒,除非在她那吃饭。人家是生意嘛,这倒无可厚非。可人又不饿,而且一问菜价,老板娘报出的价格贵得说不得。最后买了人家两个馒头,五块钱,就给我们倒一杯水。
看着嚷嚷喝水的小孩子,大人们妥协了。八十年代的五块钱,两个馒头,一杯水,在工资几十元的时代,这价格也突破天际了。
许多年过去了,我参加工作后,一次去西安考察,发现吃的似乎也没那么贵。和本地物价没什么差别嘛。
可是当初八十年代,他们竟然开得了口。面对的还是妇女和孩子。
就因为是外地人,就要来个狠的吗?
从此,我对西安的印象就此定格。我谈不上多记恨,但确实不是一段令人愉快的经历。就说我们当地,小孩子吃个东西喝口水,任何一家陌生人都是非常欢迎的,绝不会这样。
3.归程
还是家乡好,外地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啊!
几天很快过去了。当游玩已毕,出了西安以后,天地仿佛突然一下子开阔了许多。我们的大巴车在乡间小路上、崇山峻岭之间来回盘旋,像一只急匆匆想要飞回老家的小燕子。途经华山脚下的时候,同行的老师们有的兴致很高,还爬了下看起来就异常险峻的石头山——华山。当然只是随便爬了一下就放弃了,时间不允许。途中经过山间一条小溪,小伙伴们还抓了很多小螃蟹。
当我们在陕西的乡间又一次停下来,摘着树上甘甜的杨梅,吃着没有任何作料,只放了点醋的陕西米皮,我真的很高兴,玩得尽兴。西安地区风景人文景观都名不虚传,虽然期间略有瑕疵,不过仍是欢乐居多。
最后说明一句,不是针对任何人,观点片面不妥之处敬请谅解。虽是自身经历,但我遇到的可能只是个例。我还记得西安市区那个精神矍铄、精瘦带着眼镜的给我们指路的白发老大爷,虽然他的话非常快我们听不懂;还有西安郊区那两个动作缓慢优雅地给我们做米皮的年轻夫妇,虽然不太好吃,但我们仍然狼吞虎咽,因为我们感到了一种亲切和尊重。
相信大多数西安人,还是和我们中国各地老百姓一样友善吧。记下这段往事,希望给这段深埋在心底的顽固印象挽一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