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过多少个夜晚,才会理智对待夜晚的空虚?
要跌过多少跟头,才能从容接受情感的得失?
要经历多少得失,终于不那么尖锐待人?
独自在城市游荡的人,心智未必真的成熟。他们有些曾经没有一点准备,就走向了外面的世界,然后发现成长是一件撕裂骨质的事。
现在,是不是能够好一点了?
人们喜欢用“只会发生在电影里的事情”来形容自己不敢相信的际遇,不能第一时间想到电影取之于生活。
电影院里的欢声笑语、失声痛哭都在印刻或联系成一段记忆,何曾想过,那些每次都是独自来影场的人正在经历“只会发生在电影里的事情”,
现在……已经好多了。
不论是一个看电影,一个人吃饭,一个过周末,终于比以前好多了。因此,有一大批人完成了心灵鸡汤里的建议“学会独处”。
直到有一天,孤独的人被人语醒,才发现自己已经重复了几遍“我不抑郁”,就像醉酒的人再说“我没喝醉”。
现在不是已经好多了,而是自己习惯被蒙蔽在平和的表象下,如果这不算浪费自己的生命,还有什么是呢?
这样的‘成年人’其实是穿着正装的孩子,用模仿回应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要求,却拒绝去成长;用尖锐的棱角保护自己,却同时回绝了他人的友善。
他们孤独,他们思考,但他们没法超脱自己的世界,因为那里是最安全的区域。
城市里的空巢人内心隐秘地期待有人来引导自己的生活,引导自己走出那片泥泞的地区。这个人有无数个身份定位,可以如魔戒里骑白马的甘道夫,如大话西游里天真乐观的紫霞,如教父里历经沧桑的维托·克里昂……不论他们的身份是伙伴、爱人还是长者,只要你来就好。
没有人真的适应孤独,可以有独处的时候,但若独处无法选择,无法避免,空巢的人就会幻想被拯救、被引导,因为他们封闭的内心慵懒而脆弱。
再多的心灵鸡汤无法抚平深夜时候的独自苦熬;
再睿智的成长没法修补曾经真诚放开的情感。
这些人中有的破茧而出,自我拯救;有的人如同沉溺深海,无法打捞。
现实里,他们都被岁月打磨的有模有样。
但那又如何?终有遗憾在心头,可还会成熟地告诉后来人“等你经历过……就会发现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