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引导学生学习了莫顿·享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又有了新的发现与收获。
这篇文章讲的是“我”小时候在一座悬崖上发生的故事。多年前的“一个酷热的七月天”,“我”和小伙伴相约去爬悬崖,努力攀爬,中途却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后来父亲鼓励“我”一步步爬下悬崖。文章以事传理,借“我”爬悬崖遇险,到最后脱险的事,表达如何对待困难的道理——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要到的地方,即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只要我们满怀信心,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化为小困难,然后一个个克服,最终能战胜大困难,直到实现人生理想。
课堂上,在学生通读内容后,为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会怎样鼓励孩子走下来?问题抛出去后,学生们纷纷举手献计。
“我爬上去抱他下来。”
“我用长梯让他下来。”
“我鼓励他让他自己下来。”
“我铺个海绵垫让他跳下来。”
……
部分学生的奇思妙想让大家的办法多了起来。
“打110。”
“叫消防队支援。”
“拉个网让他跳下来。”
……
我顺势引导,哪种方法能体现“父亲”的高明并能培养最佳亲子感情?
学生又发言了。这次的答案比较集中,多为鼓励孩子自己走下来。
这样的师生共读让学生在学习中也得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