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伯莉·布雷恩
作者是注册家庭与儿童心理治疗师。她当过幼儿园教师、儿童心理治疗师,组织过呵护儿童和预防暴力的培训项目,担任过家庭教育项目的负责人。
她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把自己多年的育儿心得和在工作中碰到的真实案例记录下来,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本书介绍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情感引导式教育,主张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并允许和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本文将简单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分别是情感引导的定义,情感引导的误区,情感引导的步骤。
一、情感引导的定义
情感引导,就是先关注孩子的感受,觉察出孩子表现背后的情绪,再帮助孩子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
父母应该先关注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再考虑事情的对错。但是,父母通常是反着的!
举个例子,孩子走路不小心摔倒了,很多父母第一反应可能会说:“路这么平,还会摔倒,你也太不小心了吧。”如果孩子哭了,父母可能还会说:“没事没事,快起来。”
父母说:“路这么平,还会摔倒,你也太不小心了吧。”其实是在关心事情的对错,意思是说路这么平,你不应该摔倒,你摔倒了,就是太不小心了。
在父母看来,平坦的路面摔了一跤,摔不坏,没什么要紧的,也就没什么好哭的,所以父母看到孩子摔倒后哭,往往会跟他说:“没事没事。”如果是男孩子,还有可能会加上一句:”男孩子,不要这么爱哭了。“
可是,孩子摔倒后哭,不一定是因为哪里摔破了或者摔疼了,也有可能是被吓着了,又或者是因为他觉得在很多人面前摔倒很难为情。父母的那句“没事没事”,只是在关注事情,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和情绪。
如果是情感引导,那对话可能是下面这样的。
先问孩子:“有没有摔疼了?”
如果孩子哭了,他们会问孩子:“是哪里摔疼了吗?”“是不是吓着了?”“是不是觉得在小伙伴面前摔倒有点难为情?”
总之,情感引导,就是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比事情的对错更重要!
二、情感引导的误区
1、走极端,高压制止或放任不管
通常有两种极端的父母,可以称为控制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
控制型父母,指的是采取高压制止的父母。
控制型父母其实是在利用家长权威来管教孩子:我是你爸爸妈妈,我说的你就要听,不听就要有后果了。
这种父母更注重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大众的评判标准,却常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和感受,这无疑是和情感引导背道而驰的。
放任型父母,指的是对孩子行为放任不管的父母。
放任型父母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由于长期缺乏约束和规矩,孩子往往会个性散漫,规则意识淡薄,因此比较容易没有群体归属感。
举个例子,带孩子到饭店吃饭,孩子吃完后往往会在饭店到处跑,有时还会大声喊,影响别人吃饭。
控制性父母可能会说:“别跑了,快坐到椅子上来,再跑以后就不带你出来了。”
放任型父母可能会说:“叫了也没用,他玩累了自己就会停下来。”
总之,以上两种情况,都不是在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2、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情感引导的关键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度。如果孩子都不愿意跟你正常沟通和互动了,那么情感引导也会变得困难重重。
例如,孩子说:“我饿了。”家长会反问道:“怎么会饿了呢,不是刚吃完饭吗?”
孩子说:“妈妈,我热,不想穿外套。”妈妈会说:“你怎么会热呢,天气这么凉,快穿上。”
由此可见,孩子的感受长期被父母忽视和否定,他和父母的关系就容易渐行渐远。
3、不恰当地运用奖惩
第一是奖励。
奖励本质上是一种交易,并没有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因此效果也就很难持久。
随着孩子长大,他会觉得你的奖励对他来说其实是一种操纵,是你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他身上的手段,所有会有逆反心理。
例如,“你乖乖听话,一会给你买冰激凌。”“把作业写完,就可以看电视。”“下次考100分,爸爸给你买变形金刚。”
看起来是双赢的好办法,但是,时间一长,父母可能会发现奖励慢慢地不起作用了,特别是那些针对孩子学习的奖励,在低年级时效果还挺明显,但是到了初中、高中,奖励不仅没用,可能还会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
第二是惩罚。
惩罚有两种方式,一是使用直接后果惩罚,二是使用消极后果惩罚。
直接后果,比如,孩子因为要看电视不吃饭,家人把饭吃完了,他没有饭吃,要饿肚子,这是直接后果。
消极后果,比如,孩子不想吃饭,但是家长告诉他,你不吃饭,一会就不能看电视,这就是消极后果。
通常,父母使用消极后果来惩罚孩子,这只会让孩子对父母心生不满,甚至开始反抗。
总之,情感引导的误区,就是父母对孩子情绪和感受的忽略,长期下去,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引导的步骤
第一,播下种子,提前预知。
例如,周末你带孩子出去玩了一天,在回家的路上,你就可以提前告诉他:“宝贝,你今天出了很多汗,一会回家后要洗澡哦。”
孩子常常会因为很累而拒绝洗澡,事先提醒他会减少孩子的抵触心理。
第二,观察和判断孩子情绪和需求。
父母一定要关注,关注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烦躁、有负面情绪,关注孩子有什么需求。
父母满足了孩子的合理需求,同时尽量避免出现引起孩子哭闹的情况,当孩子的情绪是相对稳定平和的,父母才能够进行情感引导。
第三,全身心聆听孩子。
全身心聆听,指的是听孩子说的话,用眼睛观察孩子的肢体语言,并且和孩子要有眼神交流。
不要对孩子说的话进行判断,这是产生误会,引起情绪上升最主要的方式!
第四,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父母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把他的感受表达出来。
例如,孩子哭着跑来找你,你就可以跟他说:“你看起来很伤心,是吗?”
孩子说不是,你可以继续问:“那你是觉得很生气吗?”
孩子如果还说不是,你还可以继续问:“那你是感到尴尬,是吗?”
通过提问,孩子可以直观地理解各种情绪,“哦,原来我刚才的这种感觉叫伤心”。
当他理解了情绪,也就能更好地记住各种表达情绪的词,也就会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五,与孩子感同身受。
当孩子有情绪时,我们能够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关注他的感受,他很快就会恢复平静。
例如,我们平时有情绪时,如果有个人对我们说:“我明白你的感受,我完全理解你。”是不是顿时感到轻松了一些,负面情绪也减少了很多。
总之,情感引导,就是先关注孩子的感受,觉察出孩子表现背后的情绪,再帮助孩子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
是不是很简单?但是,父母们只有持续练习,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
想想看,假如你掌握了这个技能,对你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又会对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产生怎样积极的改变?
如果你觉得这是你想要的画面,那就赶紧行动吧。
以下是笔者整理《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的思维导图。
查看高清思维导图,可以进入公众号“CoachMind”聊天页面,回复“205”,领取《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高清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