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这本书,腰封上的字十分醒目:
“鼓励千百万读者的信仰之作
借着意义的寻找,将自己超拔出来
美国最有影响力的10大图书之一”
封三有关于作者的基本介绍,维克多·弗兰克尔是医学博士,维也纳大学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拥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达拉斯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的教授职位,并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达哥国际大学教授意义疗法。
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在纳粹时期,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哥哥、妻子全都死在集中营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幸免于难的弗兰克尔回到维也纳重操精神病学旧业,并在1945年提笔创作了这部作品。
这本书最早在德国以德语出版,书名为《一个心理学家在集中营的经历》。据说弗兰克尔写这本书只用了9天时间,但这本书却已用英文印刷了100多版,还以其他21种语言出版。其中仅英文版销量已突破300万册。
著名心理学家戈登·威拉德·奥尔波特为1962年版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撰写的前言中写道:“我衷心地推荐这本小书,因为它是戏剧性叙事的瑰宝,关注的是人类最深刻的问题。它具有文学和哲学上的价值,为当今最重要的心理运动提供了引人注目的介绍。”
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弗兰克尔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面对痛苦、死亡、与亲人音信杳无,他是如何活下来的?如同戈登博士在前言中所问,这些囚徒为什么没有选择自杀?因为活着就要受苦,他们是如何找到生存的意义的?
弗兰克尔的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他在集中营的经历,占了全书百分之六十的篇幅,第二部分是心理学方面的分析。以个人的观点来看,这样的组合其实并不太符合中国人的习惯,稍稍有点小说文字不够后面用理论来凑的味道。但正如作者所说,前面的经历正是为了说明后面的意义。进入奥斯维辛后,第一心理反应是恐惧。刚一进去就面临了生死的挑选,一名纳粹的高级军官“漫不经心”地将他们依次指向左边、右边,后来才知道,分到右边的是身体看起来比较好,能干活的人,而左边的则直接送到了焚烧室,有90%的人要走向死亡。所有的人的财产都被剥夺,所有的幻想一个接一个地破灭,当所有人意识到“除了赤裸裸的身躯之外自己真的是一无所有了”的时候,他们已经没有时间也没有欲望去考虑道德和伦理的问题,每个人的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为了家中等待着他归来的亲人,活下去。
为了活下去,他们必须表现得看上去能干活,这样才能避免被选中送进毒气室,为了活下去,他们必须表现得冷漠,只有这样才能保全自己。在集中营,弗兰克尔不知道妻子是否还活着,集中营里根本无法通信,仅仅因为同伴的一句话,就勾起了他对妻子的思念。他在那一刻明白了,爱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时间思念爱人,那么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因为这份爱,他在与绝望的生存作垂死挣扎时,超越了无意义的世界。
当弗兰克尔要被派到另一个监狱的时候,好心的朋友提醒他不要去,因为那很可能是死亡之旅。弗兰克尔向他说出自己的遗嘱:“如果我不能回家看我的妻子,如果你还能再见到她,请告诉她三件事。第一,我每时每刻都在思念她,请你一定转达;第二,我爱她胜过爱任何人;第三,我跟她结婚后那短暂的时光胜过一切,也超越我们在这里遭受的所有痛苦。”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被深深地打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