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又进入了这样的状态:做不完的汇报,开不完的会。无论是作为管理人员还是底层员工,都要向领导汇报工作。于是,这些话又开始蔓延,“不就是汇报做得好么?凭什么就拿得比我多。”“干活的是我,拿功劳的为什么是TA?”
可能这正是你在烦恼的事情,也可能只是别人的抱怨。无论如何,我们不得不承认,会表现的人就是在职场上更加如鱼得水。
前不久,一则新闻刷新了我的三观,也引发了一阵讨论热潮,《男子小学文化冒充清华MBA, 成功应聘高管月薪7万》。被告“任总”小学文化水平,靠伪造的各名牌大学的硕士学历证书和毕业证书,以及职业资格证等,获得不少猎头的青睐。
因为经常面对大型企业高管,对于面试驾轻就熟,“任总”基本都能通过面试并顺利入职。猎头公司推荐的“高级人才”,一般都是先面试入职,再提交相应的资料证件。所以“任总”就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赚取相应的工资。
且不谈这位“任总”到底有没有能力胜任高管的工作,小学学历的他确实经过练习掌握了面试技巧,获得了不止一家大型企业面试官的“认可”。
面试、汇报,都是沟通的一种表现。在一项持续多年的大规模调查中,招聘者们列出了心中理想的应聘者所需具备的技巧和能力,其中“沟通能力”一直排在列表的顶端。生活中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沟通有多重要。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作为美国沟通课教材,兼具深度、广度和完整性,想要系统全面学习“沟通”,这本书再适合不过了。初版至今已经超过30年,现已经连续出到第14版,在美国拥有超过200万读者。
《沟通的艺术》通过对沟通的发展历程,沟通的过程、模式以及人际关系模式的介绍,向读者系统解释了人们在沟通中与他人交换信息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沟通如何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变化。并从多方面向读者阐述了如何消除沟通障碍,提高沟通能力,增进沟通氛围,改善人际关系。
每一章的前面都有关于阅读效果的指导,每一章最后还有电影与电视的素材,加强对于每章内容的理解。“链接”、“想一想”、“技巧构建”、“多元视角”等专栏从多方面辅助读者对知识点的学习。
作者罗纳德·阿德勒和拉塞尔·普罗科特为《沟通的艺术》倾注了多年的专业经验,每一版本的修订都会添加最新的人际关系研究结果及时代变迁的新议题。除了本书之外,还有六本跟沟通有关的著作,主题包括训练、社交技巧、商务沟通、公共演说技巧、小团体沟通等。
无论是职场,还是婚姻家庭,沟通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借鉴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语录,沟通中的弱者,各有各的弱点,而沟通高手都有相似的特质。《沟通的艺术》总结道,沟通高手们能够准确理解对方的观点,做出恰当的回应,并在沟通中随时监控自己的行为。
1. 准确理解对方的观点
如何准确理解对方的观点呢?首先要知道对方的信息转化成我们大脑里的信息经过了一个怎样的步骤,在这些步骤中,有多少因素可能引起误解,最后用合适的方法针对性地消除误解,达到准确理解对方观点的目的。《沟通的艺术》第三章知觉对此作了详细的阐述。
我们通过选择、组织、诠释和协商四个步骤来对外界的信息做定义。首先我们会从外界环境选择相关的信息,然后通过自己的一套方案(社会科学家称之为“知觉基模”)来组织对于其他沟通者的印象,并以某种方式对其加以诠释,最后和其他沟通者互相影响并达成一种共识。
在这整个感知的过程当中,信息获取不全面、各人不同的生理感知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角色差异都会影响我们对信息的定义。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摸到耳朵以为大象跟簸箕一样,摸到尾巴以为大象就像草绳一样细长,摸到象牙以为大象如一根胡萝卜,触到象背以为大象像床一样平坦。我们常常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对信息的诠释就是事实,看似正确,却都是错误的片面信息,导致了各种误会,影响了沟通。
“知觉检核”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对方的信息。“知觉检核”包括三个步骤:1.不带主观色彩地描述你看到的行为;2.对此行为作出至少两种可能的解释;3.请求对方对解释作澄清。举个例子:
当你在路上看到一个老朋友,很兴奋地向对方招手,结果对方完全忽略了你,径直走了过去。你叫住老朋友,会不会直接来一句:“你为什么不理我?”这样的质问,即使不产生矛盾,也很可能让对方感到不舒服。利用“知觉检核”表达,可能会是这样:
“刚才我向你招手,你直接走了过去,忽略了我。”(行为)
“我不确定你是在躲避我。”(第一种解释)
“还是你在思考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第二种解释)
“是因为什么原因?”(请求澄清)
也许朋友会告诉你,“我忘记戴隐形眼镜出门了!”“知觉检核”采用更谦卑的态度避免了因为自己过早的判断产生误会,也给对方保留了面子。
2. 做出恰当的回应
准确理解了对方的信息之后必然要做出回应。沟通高手给人的感觉通常是随机应变的,他们总能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做出恰当的回应,让人满意。而能够做到如此的前提是,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庞大的行为资料库,知道有哪些行为反应可供我们选择。
特别是当我们遇到不能说实话的情况,有那些行为可以替代呢?常见的有四种:沉默、说谎、模棱两可和暗示。
想象一下,当一位女同事带着自己亲手做的蛋糕给部门的人吃。你本来就不爱吃甜点,女同事做得比较甜腻。当她两眼发亮地问你:“好吃么?”你会如何回答?
沉默?还是违背自己的真实感觉说“好吃”?或者直接说“太甜了”?
不回答肯定是不好的,撒谎称赞又觉得太假,说实话又怕影响和气。这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模棱两可的回答,即不说虚假的信息,也不是清楚的事实。俗话就是“假话全不说,真话不说全”。
在甜度方面不合胃口,那想一想,是否可以从其他方面去描述呢?比如口感,“很酥软呢,入口即化。”比如气味,“吃起来很香呢,现在满口都是蛋糕的香味。”这样的夸奖不会显得很假,也避免了撒谎。
多多观察生活中的沟通高手,就会发现他们很善用模棱两可和暗示这两种回应方式。
3. 在沟通中随时监控自己的行为
沟通高手还擅长表现出自己想表现的样子,是因为他们会在沟通中随时监控自己的行为。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沟通的艺术》第四章介绍了关于情绪的产生、影响因素、表达原则以及管理方法。
管理情绪第一步首先要分辨情绪,我们要知道什么样的情绪才是真正不好的情绪。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并不是消极的情绪就是不好的情绪,适当的生气或者恼怒不一定就是坏的,也可能会改善事态的发展,比赛或者面试前适度的紧张可能会带来更好的表现。评价情绪的好坏主要是强度和时间持续性这两个方面。短暂的压力可能产生更高效的产出,但是长期的压力常常带来健康问题。
第二步就是寻找坏情绪的来源。有些可能是天生性格原因,有些可能是因为过去的记忆,而影响最大的主要还是我们自己的想法。许多坏情绪都来源于不理性的想法,如果我们可以监控自己的内心独白,并用理性的思考分析去代替这些非理性想法,情绪就可以得到控制。
第三步就是记录自己的内心独白。一开始辨认自己内心独白式比较困难,所以一开始练习的时候先将自己的非理性思考记在纸上。养成辨认内心独白的习惯后,就可以很快地知道是哪些思考导致了自己的坏情绪。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用理性的分析代替非理性的想法。同样的,一开始也可以先把理性的分析写在纸上,可以就写在非理性想法旁边。不断练习,用理性的分析代替非理性的思考,直到掌握这一技能。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理论学习再多,没有落实到行动,不会有任何的效果和进步。学习任何新技巧都要经过意识觉醒期、笨拙期、熟练期、整合期这四个阶段。在看文章的你现在也许在意识觉醒或者笨拙期,但是通过阅读《沟通的艺术》,并有意识地学习训练,你的沟通能力就可以获得提升,成为更加优秀的沟通者。
要知道,影响沟通能力更大的因素是技巧,这是人人都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