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个老友聊起来,他说“感觉你这朋友圈都是吃喝玩乐,真好,羡慕”。朋友是个苦哈哈的海关,日常除了倒班、就是吃饭和睡觉循环往复。
以往碰到这种情况,我往往也都会打个哈哈就应付过去了,这次,我却选择了难得的认真,很诚恳地回复了他“因为苦逼的都往自己肚子里咽了,只有好吃的好玩的值得分享出来了”。
我不知道这一次我的诚实有没有惊讶到他,也不知道他听到我的这一番话会作何感想,却为自己这一次的大胆披露感到欣喜。
国人太深受含蓄文化的禁锢了,也习惯了总是对身边的亲友“报喜不报忧”,当我们将自己遭受的打击、挫折和沮丧传达出来的时候,会无意识地被自己或他人打上“脆弱”、“矫情”的标签,会被认为是“不够坚强”的。
于是,我们被教导得习惯了很多的苦都自己消化、不予人说,也渐渐地为自己穿上了厚厚的“盔甲”。殊不知,这些“盔甲”,既是我们的成长,也是我们的伪装。
我们习惯了只将自己的欢乐与他人分享,只展示生活中“过得好”的那一面,被自己掩藏起来的那一面,别人看不见。于是在他人的眼中,我们就是“都是吃喝玩乐”,过得“真好”、“让人羡慕”。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难免有过得不尽如人意的一面,光鲜亮丽的糖衣下,往往包裹着诸多的苦楚、心酸。当我们委屈的时候,如果没有人看到、也不与人诉说,那这种酸涩与苦涩会渐渐地腐蚀我们的内心,使心脏锈迹斑斑。一待有人不经意间往我们的心口上一戳,就哗啦啦地往外淌血。
我此前一直对心理学很感兴趣,有两位老师分享的内容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丛非丛老师分享的一篇文章《悲伤如果不被看见,能量就无法流淌》,另一个是外号“船长”的梁晓玲分享的课程里面一句“被看到、被理解、被认同是人类最底层的需要”。
没有人想空有一具坚强的外壳,内在溃不成军。我们渴望被看见,渴望被了解,也许这一次,我选择了袒露内心、不再伪装。
我们大可不必像祥林嫂那样,逢人便大倒苦水、满腹牢骚,但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有那么几个知心的人,或许是家人、或许是朋友,能让我们摘下面具,即使不仅仅对他展露光鲜与微笑,对方也能够安然接受。
卸下伪装,坦然示弱,愿我们都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