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可能是你人生中最忙碌的日子,应该几天没合眼吧,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那天你给我发消息后,我希望叔叔能够老有所依,老能还乡,但不是以这样的方式。我在想是怎样的境遇来发送消息,我想了很多遍,假如我是你,我会是这样的心情。谢谢华威,五哥,你给当时真实的情愫告诉我,虽然只有简短的几个字,或是宣泄,或是痛苦,或是上天对于的不公,亦或是平静,都有,总之我们长大以后,没有机会哭哭啼啼了。
我不知怎样说进你心理去,所以想用这种方式和你对话,父母的离开,就是我们心中的伤疤,走到哪里就会带到哪里去,就像一个标签,时刻提醒我们要有责任要学会担当,尤其我们还年轻的时候,正徘徊青涩和老练阶段,太青涩我们只会哭,老练的时候忘穿情感,而这些情绪我们都有。
我亲身体会过,我那时候才十一岁,一个黄昏的晚上,母亲车祸,没留下一句话语,我当时什么都不懂,懵懵懂懂,尤其是少年时,当我还在埋怨一切待我不公平,心态扭曲时,亲人教育我时,学习成绩不好老师鼓励时,分不清哪一句话能让我变得坚强,哪一句话让我沉沦。
早点到来并不一定是坏事,战战兢兢,我慢慢坚强的走了十八年,相信你也可以,但现在。
给自己一点至暗、难过、痛苦的时光也好,因为大痛必有大悟,大悟必有大志。今年四月,我写了一篇《向死而生》的文章,对“死亡”这个词的思考是从吴军老师书《见识》中的向死而生章节开始。看了文章后的许多留言,虽然我们此时的情况和感受不一,但我明白切肤之痛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的,它就像上天的恩赐,因为切肤之痛是唯一的,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你能清楚的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艺术家之所以能超出常人的感受,是因为早已体会沧桑之变。
我想,如果有种好的方式,那就用缅怀的方式来告慰父亲吧,我相信你会有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