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天,世尊带着侍者阿难入城乞食。世尊身上所穿的袈裟,有少许磨损,尚未修补,欲藉此因缘让众生培福修慧,度化应度的众生。
佛与阿难乞食结束后,就要返回精舍。有一位婆罗门,一路跟随来到佛所,向佛恭敬地头面顶礼,当他看见佛的容颜殊特庄严,心生景仰,但见佛身上的袈裟有少许破损,便希望发心布施供养,于是他回到家,割截家中仅有的少许上好白毡,供养佛陀,并向佛禀白:“恳请如来,接受我这块白毡的供养,用来缝补您袈裟上破损的地方。”佛随即收下白毡,婆罗门见到佛接受供养,非常欢喜踊跃无量。佛即为他授记:“你于未来二大阿僧祇百劫之中,当得作佛,神通自在,相好庄严,具足如来十号的果德。”佛授记后,婆罗门便欢喜离去。
舍卫国的豪贤、长者、居士们,听到这个消息,都这么想:“为何世尊接受婆罗门少少的布施,却给予如此大的祝愿?”然后,他们各自都为如来破损的袈裟,供养上好的布料,或作种种的衣供养佛陀。
阿难请教佛陀:“不知世尊过去修何等善行,能令一切众生欢喜布施供养衣服?希望佛慈悲为我们宣说,令我们了解其中的因缘。”世尊说:“你们要用心善听,我将为你们宣说过去的因缘。”阿难回答:“是的,我们必当善听。”
佛告诉阿难:“在过去无量无数阿僧祇劫时,正值毗钵尸佛出现于世,他的常随弟子有九万人之多。那时,有位国王名叫槃头,他的一位大臣,发心请毗钵尸佛及众僧接受他三个月的供养,佛即许可。大臣既获得佛的应允,随即回到家中,办理一切所要供养的物品。
然而,槃头王也想要供养毗钵尸佛及众僧,于是来到佛所,禀告佛陀:‘我想要三个月供养如来及比丘僧众。’佛就告诉槃头王:‘可是,我先前已接受大臣之请求,诸佛菩萨之法:既答应居士之请求,不应中途违背。’
槃头王回到王宫,告诉那位大臣:‘现在佛住在我国,我想作供养;但是,佛说你已祈请;如今你可否把供佛的机会先让给我,等我供养完毕后,你再供养佛。’大臣回答槃头王:‘假使大王能保证我身命平安,又能保证如来常住于此世间,并保证令国家长治久安、无灾难祸患;国王,如果你能保证做到这些事,我愿意打消原先的打算,让国王先供佛斋僧。’槃头王暗自思忖:‘我无法保证办得到这些事。’于是,他对大臣说:‘那么,改成你先供养佛一天,接着再换我供养一天。’大臣答应了这个办法,与国王两人轮流互设斋会,供佛斋僧,满足了各自的心愿。那位大臣并为毗钵尸如来办置三衣,供养丰足,还供养九万多位比丘们每人一件七衣。
阿难当知!当时,以上好衣服供养毗钵尸佛及僧众的大臣,正是我的前身;正因为我生生世世修福、培福无有厌足的因缘,如今自己得这些福报,今悉自得,终不唐捐。”
当时,阿难与诸与会大众等,听闻佛陀的开示,欢喜勤修善法、培诸福德之业,人人欢喜踊跃,发愿顶戴奉行。
首先,要说的是,乞食是古印度修行者最基本的修行方式之一。因为修行人一心专注修行,并不事劳作,所以,想要长养性命,乞食就是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乞食”这个词,换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说法,就是“化斋”。就像古代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一路向西,大部分时候的吃饭问题,都是由悟空化斋来解决。
深入来讲,以佛法所蕴含的深意,佛陀示现乞食之行,有着许多内涵。
首先,乞食可以离俗。
只是靠乞食而生,可以远离俗世营生,少与世俗纠葛,方能专心修行。
其次,乞食能更深刻地感知众生平等。
佛陀虽曾贵为太子,依然要引领众弟子于众生门前乞食,即使成道后深受弟子尊崇,他依然不愿安享别人的供奉,而是亲自托钵乞食,这就是身体力行来教导弟子及信众,懂得众生平等之理。
经文中讲佛陀“次第乞已”,是说佛陀乞食不分贵贱,均依次挨家沿门托钵。无论丰薄、荤素,皆欣然接受。
第三,托钵乞食可以修行忍辱。
“忍辱”作为佛教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一,是成就菩萨道的重要修行。
众生觉悟不同,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恭敬布施给修行者,沿门乞食,难免遇到羞辱。因此,在托钵乞食过程中,就要常行忍辱,成就忍辱。
第四,托钵乞食为了寡欲知足。
纵你有广厦千间,一晚不过只睡一张床;纵然世间山珍海味万千,所求不过一日三餐果腹而已。
修行者乞食,不嫌寡淡,能果腹即可。将生活中对物质的需求降到最低,然后才能懂得知足,在知足中获得生命的喜乐。
第五,托钵乞食,去除我慢,修行无我。
“慢心”是修道中最大的内心障碍之一。慢心体现在倚恃我相,于他有情心生高举,亦即恃己凌人。而慢心不调,学法无益。
而“我执”则是《金刚经》甚至整个佛教修行中,都极力教导破除的心念,因为这是人生痛苦烦恼的根源。
佛陀在《金刚经》中开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切的讲法都是从入舍卫城托钵乞食开始。比丘、比丘尼在乞食中破除我慢,我慢既破,无始以来之我执、我见、我爱等我相,亦皆随而易破,我相破已,即是无我,若得无我,无我智则现前。
第六,托钵乞食,培养对众生的感恩。
佛语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
接受众生的布施,就得一心修行,为众生祈福、修福,发愿度化众生。
佛教戒律中,有着许多对比丘、比丘尼乞食的戒条,以便规诫弟子,领悟佛陀教导托钵乞食的真义,如法修行,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成就圆满。
领悟了这些佛陀托钵乞食的意义,希望每一个修行者也都能从中有所体悟,在生活中践行佛陀法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