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朋友的孩子,在暑假中,全被送进了补习班。这几天气温很高,我们如若不在空调屋子呆着,坐在那里都大汗淋漓,心慌意乱。然而,这些孩子仍然顶着烈日,冒着高温,不停地奔波、穿梭于补习班。
我向朋友建议,为什么不给孩子一点空间,让孩子去逛逛书店,挑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在假期中自由地阅读,阅读是最好的学习,也是最好的补习呀!朋友说,那个又不能增加分数,有什么用!
我向另一朋友讲,行走同样是学习,利用假期,不妨带孩子到外面去走一走,看一看,让孩子开阔开阔眼界,也感受一下外界的精彩,世界的美好。朋友的回答更直白:那顶个屁用!
中国人最讲究“实用”,中国的实用主义根深蒂固,已经波及到教育,也主宰着教育。可以说,当下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实用了,一切都冲着实用而去,冲着有用而去,为有用而教,为有用而学,为有用而考。
这种教育的实用与有用哲学,让教育被窄化为只有分数的追逐和拼杀,孩子所有的时空,被各种各样的强化训练、诊断考试所淹没和充塞,甚至他们的一呼一吸,一举一止,一言一行,都在为了有用的分数而赤膊上阵,教育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让教育在反教育的路上走得很远。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其实没有绝对的有用与无用,很多东西,暂时看起来没用,但是从长远去考量,它可能更为有用,乃至终身受用。有一些东西,眼下可能有用,但是在以后就真的可能成为无用。
学习人类史都知道,人类从远古走到今天,一直没有停止对美与艺术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的向往与追求。
就即使在半坡时代,那时的人还处于原始蒙昧状态,用树枝树叶遮身,吃的是野食野果,但那个时候的人都懂得在他们住的洞穴里的墙壁上画上一些简单的画,在土墙上粘贴一些树叶花草,把洞穴装饰装饰,让洞穴变得美观而有文化些,这便是壁画、粘贴画的起源。
就是这些看起来既不能饱肚,又不能保暖的东西,却让人类从远古在懵懵懂懂中便有了美与艺术的陪伴,有了美与艺术的原始体验与尝试。
假如人类社会在这样的一个进化过程中,把视野仅仅局限于生存,仅仅局限于吃饭穿衣,仅仅局限于一些有用的东西,如果失去了那些许许多多看似无用的东西的探索与创造,人类社会则很难走到今天,当然更不可能开启人类的美好时代和幸福生活。
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只有满足于生存的那些有用的物质,而没有了诗歌,没有了音乐,没有了文学,没有了艺术,没有了相应的精神食粮,没有了能够陪伴灵魂的东西,没有了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的支撑,那还叫真正的生活吗?这种生活状态下的人,则只能成为一个个能够呼吸的僵尸。
对于教育同样不能仅仅追求有用,如果教育只是为了有用的分数而学,让孩子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课本、作业和补习里,他们没有闲暇去玩耍,去游戏,去走进大自然,去听虫叫蛙鸣,去看草长花开,去赏日出日落,没有时间去自由自在地读书,去书中尽情地汲取养料,去分享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和精髓,他们的学习效率会高吗?还有持续的学习状态吗?还具有学习的后发优势吗?还能保持足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吗?
金字塔这么浩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 难以想象,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奴隶,绝不可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这是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与开创者布克在游览金字塔时,做出的这一石破天惊的推断。
布克之所以能够做出这样的推断,是基于他的人生经历和制作钟表的感悟体验,他曾说:“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
一味有用的教育,是以身心的束缚和控制为特征,以超负荷、快节奏、死整蛮干为手段,没有学生心灵的舒展,个性的释放,天赋的张扬,内生力的激发,更没有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的打开,快乐而幸福的教育生活的生成,这种有用的教育将会让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逐渐沦丧,甚至因学习世界的一片昏暗,让孩子们失去生命的安全感。
就即或是有的孩子会考一个高分,甚至得一个满分,这样的成绩其实具有很大的迷惑和欺骗性。在当时看来,似乎很有用,甚至给孩子能够带来满足,给家长能带去一点虚荣心,给老师带去一点成就感,但是我们的孩子在未来行走于社会、直面于工作、坦然于人生,靠的却不是这些。
人成其为人,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人生丰富而有意义,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我以为,绝对不是一时的分数,不是一学就会的技术,而是人文,是美,是艺术,是心灵的放松,是灵魂的皈依,是精神的成长。这些看似无用,那才是人生的“压舱石”,才是陪伴一个人一生真正最有用的东西。
什么是教育,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把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忘掉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孩子步入社会,走入未来的人生,如果他们剩下的就只有分数了,或者连分数都没有了,而对于他们对接社会,开启人生征程的那些看似无用,却最为有用的东西,更捉襟见肘,十分匮乏,那将是人生的大不幸,也是最大的悲哀!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曾对毕业二十年的校友做过调查,那些老校友都后悔当时没有更多地去学那些看上去“无用”、但后来很有用的课,比如一些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类。而当时所谓“有用实际”的课,随着时间冲刷变得如此无用。
世间许多“大用”,都是从看似无用的东西当中衍生出来的。当我们在不经意间,在浮躁与功利中,拒绝那些你认为或许一时无用的东西时,其实你就已经放弃了很多隐藏在其中的“大用”。
学习是多姿多彩的,别用“有用”“无用”去衡量教育,也别用“有用””去迷乱教,更别用“无用”把诸多有意义的教育拒之于门外。
要记住,或许正是一些“无用”,有一天终会成为你生命中的“大用”。或许正是那些“无用”的教育,才是真正“有用”而美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