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阅读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最坏的时代。
阅读资源触手可及,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阅读,但同时时间也被手机、电脑吞噬,让静下心来读一页书、写一行字都成为奢侈。
对于写作者来说,即使再忙也要抽出时间读书:因为阅读是写作最好的老师。
当你伏案写作时,那些涌入脑海的辞藻倾泻而下,你就会感谢阅读,体会到阅读的影响已经深入骨髓了。
01 为什么读?
查理·芒格曾说:我见过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读书的,一个都没有。
读书使人明智,无论科技如何发达,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如何强大,朴素的阅读仍然是明智增识的必经之路。
查理·芒格将阅读视为终身事业,阅读量之大被称为“长了两条腿的书”。阅读不仅给他带来了渊博的才识、丰厚的财富,还有伟大的人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写作者来说,阅读更是重中之重:只有大量阅读、通过阅读构建知识体系,才能写出精彩文章。
畅销书作家马伯庸曾说:“当一个人掌握了足够多的资料,见识了足够多的风景,自然会有故事可以讲,有情绪可以抒发。”他本人每年阅读量都在2000万字以上,素有“博学通识”之称。
可见,阅读量一定是写作的前提。但说起阅读,光经典书籍就浩如烟海了,在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应该读什么呢?
02 读什么书?
如果把阅读比作一棵树,那么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树根、枝干和树叶了。
先说树根,根系越发达、吸收的养分越多,这棵树就成长的越茁壮。经典书籍就好比阅读的树根,可以触及无数人已经精心筛选好的最佳养分。
经典书籍是了解某个领域的基准线,帮助我们了解这个领域的核心观点和基本概念,然后用他们的观点更好地理解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
再看枝干,市场面上大多数的书籍报刊,包括畅销书、专业期刊、行业新闻、研究报告等,可以快速广泛地大量阅读,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紧跟潮流。
最后是树叶,主要由实时资讯组成,如微博、知乎、抖音、小红书等,有助于我们捕捉热点、圈定选题、积累素材等,已在我们日常阅读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此不再赘述。
03 如何应用?
当我们广泛阅读建立起“阅读的大树”后,就可以“开花结果”,将其应用于写作。要三个小技巧可以借鉴:
技巧1:区分阅读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越往后层次越高、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多。
对于“树根”部分的经典书籍,要采用分析阅读,仔细咀嚼消化,必要时开展主题阅读,深入了解该领域最新观点和核心概念,建立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对于“枝干”部分的书籍报刊,可以开展检视阅读,按照“黄金圈法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快速找到主题和线索,将无关的内容跳读过去。
对于“树叶”部分的实时资讯,可以开展基础阅读,利用碎片化时间快速浏览即可,无需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
技巧2:提炼精华
季羡林曾说:“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
我们阅读的过程,就是吸收古今中外先贤的智慧,要提炼精华、为我所用。阅读时可以边读边划线,既方便理解观点,又便于日后回顾、为写作积累素材。
技巧3:随时记录
阅读时如果迸发写作灵感,一定要随时随地记录下来。灵感就像晨雾,容易转瞬即逝。所以在日常阅读记录中,要将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作灵感随时记录下来。
同时,还要在阅读中留心积累写作素材,包括有意思的观点、精彩的表现手法、名人名言、金句、经典案例等,为日后写作积累“枪支弹药”。
04 写在最后
作家赫尔岑曾说:“书籍是最有耐心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对不会抛弃你。”
当你写作遇到瓶颈时,阅读可以帮助你激发灵感、迸发能量,伴你穿越黑暗、迎接曙光,在写作路上越走越远。
但愿你我,都能从阅读中汲取精华,日益精进写作水平,向更好的人生慢慢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