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泰勒的角落》后感---漂流图书活动
2024.11.30,这本书像天赐的礼物,跨越山海来到我的身边。
带着惊喜,翻开了书,不得不承认,电子书如此方便的今天,我还是喜欢看纸质书,单是打开书本时候扑面而来的油墨香,就能让我忍不住多呼吸几口。
更遑论手摸着书页的触感,就像农民摸着土地,木工摸着木头,踏实,知足,还带有几分感恩。
其实这篇读后感是隔了半年再补的,为的就是圆满我们的漂流活动,但这也给我提了个醒,再参加第二期的时候,一定要当时就立即输出,新鲜出炉的才味道更浓郁嘛。
那,为这这几个月的时间差,只能从记忆深处探出几个小枝丫,晃荡晃荡,看看啥光景。
印象最深的第一点,就是李娟和妈妈开的杂货店,卖出的东西,经常给人记账,大笔一挥,在本本上留下自己名字,回头哪天来了,一看,欠款金额,给补上,就完事了。
其实想想,真是挺匪夷所思的,大草原上,百八十里可能都见不到个人,买东西的人,可能是特意来的,也可能是无意路过的,总之,买东西的,和卖东西的,很大概率,是互相不认识的。
但就基于这个特殊的地方,特殊的人文,特殊的条件,反而应运而生了这样特殊的交易方式。你记账,什么时候,再路过了,再来了,给补上即可。
反倒是,回归了原始社会的极度信任。
我信你的东西,你也信我会付账,无论早晚。
你在这里,我也在这里,不需任何其他抵押。
写到这里,再一想想,又觉得对这里的淳朴产生了向往和景仰。这样子的无条件的信任,现代社会,太稀缺了。
虽然大家物质条件更好了,身边的选择更多了,但信任却越来越少。大城市里,几步之内都是人,却鲜少能投以信任,每个人反倒是更像一座座孤岛,孤独的孤单的,走着自己的路。
在李娟笔下,有一次,有笔账,记了很久很久,她们也开始着急了,这个人是怎么了,怎么这么久都不付呢?于是,她们遇到来的顾客就问,知不知道签名这个人是谁,谁知问到的人一看名字,竟说就是他自己,哈哈哈,看到这儿,我脑海中瞬间脑补出了当时尴尬的场景,你看这人,欠账好久的嘞,前一秒还是讨伐的面容,下一秒听到那人说,哦,这个签名是我的嘞,马上脚趾抠地的样子,哈哈哈,真是捧腹大笑。
好在,那人依旧淳朴,痛快的就付了账,还表达了一丝歉意,虽早已忘记,但依然坦荡承担的豪爽。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故事则是她和她的那个女孩,莫名的就走进对方的心理,成了最好的朋友,想法设法的会去见对方一面,后来却又慢慢慢慢的走远了。那种怅然的失落的孤独的难以言表的感受,让我忍不住湿了眼眶。
我也想起了我的那个她。
那是小学三年级,我从村子里的小学转到了连队的小学,认识了她,她是我的同学,也是我们数学老师的妹妹,我们一样喜欢阅读,喜欢做数学题,我曾和她一起在她姐姐那狭小的宿舍挤在一起画画,也带着她去了我家,一起在夏夜的凉席上吃着西瓜,那时候,妈妈说我们恨不得好的穿一条裤子,是,我们个头差不多,胖瘦也差不多,衣服都可以通用,我住她那儿,她来我家,就衣服都不用带,直接穿对方的。
我们那么好那么好,好到以为就会这样永永远远。
三年级的时光真快啊,一晃就到了暑假。
本以为是个很长的假期,有两个月呢,又是个很短的假期,嗖的一下就会像过去的每个暑假那样,很快就开学。
结果开学了,她没来。她怎么了?她去了哪里?她姐姐也没有教我们了,继续教下一届三年级。
我也不敢去问。只是后来才知道,假期里,她跳皮筋,摔断了胳膊,没办法过来上学了,因为她姐姐白天要上课,没办法照顾她,她只能留在自己家里上学,那是个离我们连队挺远的村子。起码是那个年代,自己轻易去不了的山的那一边。
再后来,五年级吧,有一天终于听到一个同学说,张媚婷回来了张媚婷回来了,我直接从教室就冲了去。
她姐姐的宿舍也早就从一楼换到了三楼那个阁楼,我直接就奔向阁楼,敲门,门开了,是她,她开的门,她对我笑了,我也对她笑了,她迎了我进去,我们一同和往常一样,坐在她姐姐的床上,我问她好吗,她说还可以,她问我你呢,我说我也还好。
我看着她,欲言又止,她看着我,一言不发。
明明在这沉默中是汹涌澎湃的思念。
我们却不知为何,谁也说不出话来。
最后,我不知道我如何离开的,也不知道她怎么跟我说的再见。
只是从那以后,我们再没遇见过。
只是从那以后,我无比怀念那个夏天。
走近的时候,是幸福,走远的时候,是无奈。
幸运的是,拥有过那样一段异常美妙的时光。
如果人生是一场电影,那一帧帧画面就已经在时光中定格,过去即永恒。
谢谢你,媚婷,想你。
想说,谢谢李娟的这本书,也谢谢晓露姐姐组织的这个活动,也感谢漂流这本书的书友,让我重温了一段时光里的温暖故事,回顾了一份思念。
很暖,也很好。
这是属于今日份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