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在这一天,我终于收到了微信公众号的原创功能邀请。
那一刻的心情很难形容。我以为会开心雀跃,但其实内心里很平静。
当你等一件事情等了很久很久,事情发生时你就已经没有那么激动了。也许这就是那种“水到渠成”的情形在情绪上的反应吧。
但还是想总结一下过程,概括一下感悟,已不负这段时间以来的努力与坚持。
01
我是在2015年的9月16日开通的微信公众号。
那时没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只是工作之余,想写点东西,尤其是想尝试往旅游、游记这个方向发展一下,为自己未来有可能会有的旅程做做功课。
于是从网上找了一篇介绍巴黎建筑的文章,剪剪切切,发了一篇。这是第一篇,也是那一阶段的最后一篇。之后差不多一年时间,因为太忙,就没再管这事了。所以这个号一直没有粉丝,也没有任何阅读量。
2016年9月8日,这是个分水岭,那天起我决定好好运营公众号。那时自己的处境有了很大变化,离开了打拼多年的职场,回归到家庭和生活中,有了大把的空余时间,强烈的想要重拾起写作的爱好。
9月8日发了第一篇原创文章,是一篇小散文,自认为精致耐读,抒写着生活的小确幸,有淡淡的市井生活气息。那天,粉丝数是2个。
然后就开始了相对频繁的原创。很想做到日更,但有时实在来不及,隔两三天发一篇的情况也是有的。这也暴露出自己的一个问题:输入不够,写作素材短缺,很多时候不知道该写什么。这个问题是我留给自己的课题,正在想办法解决。
9月8日到11月21日,差不多两个半月时间,一共发了原创稿件45篇,其中有两篇发出后觉得质量实在不行,怕砸了自己牌子,就狠心删掉了。所以其实一共有43篇稿件,基本上做到了两天一更,纯原创。
02
从题材来看,因为我的阅读和写文习惯比较杂乱,所以各式各样题材都有,从影评书评到散文杂文,从时事热点到生活琐事,从人物小传到历史典故,几乎都有涉及。
其实这样并不好,没有形成自己的主题和写文风格。
两个半月以来,我一直在慢慢摸索最适合自己的风格和主题,隐隐有了一些感悟。
我的文风绝不是幽默诙谐型的,比较偏严肃正统,有时也有些风清云淡。所以写时评类文章,显得言之凿凿,有那么些信服力。比如有一篇写韩国干政门事件的,阅读量相对较高,甚至有读者半夜发来微信,说写得有几分道理。还有一篇是社会风情类的,写一个地方的今昔对比,阅读量上了一千多,要知道,写那篇文章时我的粉丝数只有四五十个。
所以粉丝数并不决定阅读量,只要内容受关注,能引起读者共鸣,那么几十个粉丝引爆出上千的阅读量,也并非不可能。
而无论什么样的文风,都有各自适合的受众群,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可能有些读者就喜欢我这种不激越不夸张,清风拂面娓娓道来的类型。
所以,用自己最擅长的风格写文,更能写出真情实感,从而打动读者。如果你的文风正经,那就正经的去写文,实在不必强学恢谐,容易变成邯郸学步。
开通原创时,我的粉丝数刚刚过百。两个半月时间,从2个粉丝到粉丝上百,这个速度,可能对有些运营者来说,简直太慢了。但是我知道,一点一点的,缓慢的提升,也许才是根基最稳的。目前,粉丝数量持续上升,极少有取消关注的。
希望到年底,粉丝数可以涨到200+,甚至300+。
突然觉得,我是不是有点太保守了?
没关系,无论早晚,只要前进着就好。
03
坚持写,坚持原创,保证质量,这是最大的前提。
一些公众号阅读量很可观,但里面的东西基本上都是转载或摘抄的,营养并不高。这一类公众号,微信平台是不会给原创邀请的,因为系统会对每篇文章进行原创审查,我想象那一定是很精密的“查重”操作,可以判断出每篇文章的原创指数。原创指数越低,越没可能收到原创开通邀请。
所以,越是百分之百的精纯原创,就能越早拿到原创邀请。
从更新频率来看,不一定非要日更。我看到有很多刚开公众号的小伙伴,每天坚持日更,非常辛苦,文章质量也没有了保障。我想说,其实真没这个必要,隔日更或者三日更,也是可以的。
更新频率放缓一些,有助于文章质量的提升,有助于读者产生共鸣,从而提升互动的可能。而与读者的互动,也是发放原创邀请的考察指标之一。
总之,在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上,推崇的依然是“内容为王”。和简书的专注写文体验和今日头条的着重热点关注时效都有所不同,写公众号文章,内容要好,质量要高,还要考虑传播性,相比较来说,难度最大,考验最大。
所以,既然来了,就好好写,坚持写,坚持原创,坚持好的质量,坚持言之有物,坚持思考的习惯。
所以,我决定要继续坚持写下去 ,看看自己能走多远。
几点感悟,与诸君分享。尤其是还在焦急等待原创开通邀请的小伙伴,看了此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xXn��W��